沒有過時的手藝,只有不古的人心。
東營二圈門,一條僅1米多寬的小巷,兩側老房子舊得掉土,但這樣一條小巷卻因為有一個磨剪刀的老師傅而聞名。
我來到磨剪刀的小作坊門前,店里有好幾位老顧客正在等老陸做活兒。砂輪飛轉,火花四濺,刀石霍霍聲中,一把老舊的剪刀又被打磨出亮閃閃的利刃。剪刀的主人,一位看上去60多歲的老太太掏錢付賬,卻被老陸攔住。“老顧客了,就不用付了。”兩人推擋半天,老太最終拗不過,留下幾句感謝話,撐著傘走了。
老陸今年65歲,1960年進入刀剪廠工作,開始大半生與刀剪打交道,近40年時間里,制作過各種刀具。
又有顧客上門。這次是一位做生意的,拿了5把制衣剪來打磨。顧客說,他們以前都把剪刀寄到上海去磨,后來聽說老陸這里也可以磨,才送了過來。老陸磨剪刀,每把兩元。他說,他平均一天能做40多把剪刀的生意。與刀剪為伴幾十年,制刀磨剪已是人生一大樂趣。
老陸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揚州刀剪廠全國聞名,沒幾年的時間,就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成有近千人的大廠。當時刀剪廠在渡江橋附近有一家門市,里面是刀剪廠的工人,專替人磨剪刀,每天來往的客人絡繹不絕。“當時的剪刀一把要幾毛錢,但工人一月工資只有20多元,剪刀要比現在顯得貴重得多。”
可如今的揚州城,只剩下4家店還在經營磨剪刀的生意。“都是刀剪廠原來的老職工,歲數都不小了。”老陸聽說,不久前有一家磨剪刀的店有了接班人,原來的老師傅把衣缽傳給了女婿。
只要磨剪刀這一行有著不小的市場需求,手藝就不會失傳,接班人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