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北省十一個市的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進行調查研究,在研究其消費觀念現狀及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對制約其消費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 消費 制約因素 對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河北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余額不斷增長,支出水平也明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得到較大提升。然而據調查,當今河北省農村落后保守的消費觀念仍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現為農村居民過度儲蓄觀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表現為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合理。居民保守落后的消費觀念已成為制約河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國目前強調依靠擴大內需尤其農村內需來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改善農村居民的落后消費觀念顯得更為重要。為比較全面的反映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狀況,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34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3份。調查范圍涉及河北省全部十一個地市,問卷內容包括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消費觀念和消費類型三個方面,其中消費類型包含食品、服裝、住房、交通及通訊、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方面。
二、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分析
1.現狀
(1)河北省農村居民收入及支出現狀
為了便于統計,在設計問卷時,我們把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收入及支出水平分成了8個層次。統計結果如表所示:
調查顯示,2008年河北省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93.4元,而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3441.09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31.9%。結果還顯示74.5%的農戶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大于4000元的農戶只占調查農戶的10.2%。
2008年河北省農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為2786.8元,不及城鎮居民支出的三分之一,據統計2008年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9086.73元。結果還顯示67.9%的農戶人均年消費支出在2000元以下,人均年消費大于4000元的農戶只占調查農戶的14.1%。
(2)河北省農村居民儲蓄現狀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圖1),2008年,在被統計對象中,有28.6%的河北省農村居民儲蓄大于消費,在這些居民中,把錢留給子女的占56.8%,其次為預防突發事件占到24.9%,為獲取利息的人數最少只占到4.3%。
(3)河北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通過調查統計,2008年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支出中,36%用于食品,11%用于服裝, 8%用于住房,11%用于交通及通訊,15%用于家庭設備及用品,14%用于醫療保健,5%用于休閑娛樂(如圖2)。
2.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表明河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兩級分化現象嚴重,河北省農村居民絕大部分收入較低,離較高的收入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河北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遠低于城鎮居民,離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階段的過渡還存在較大距離。河北省農村居民進行儲蓄主要是為了用于子女婚嫁、教育費用等,幾乎沒有人是為了獲取利息而去儲蓄。這種消費觀念抑制了當前當代人們的消費,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另外表明農村居民對未來醫療、自然災害以及農產品價格波動等不確定性支出的預期較強,這使得農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占較高比例,制約了其消費的增長。與城市居民相比,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中,吃飯、看病支出仍占很大比重,而最能體現居民生活質量的休閑娛樂消費所占比重最小,說明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合理,農民的生活質量還比較低。進一步調查可發現,河北省農村居民食品消費中,糧食消費占到65%,其次是蔬菜占到32.2%,而肉、蛋、奶及水果、水產品總共所占比重僅為11%,表明河北省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不合理,需要改善食品消費結構,提高人們的飲食水平。
三、制約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
1.農民收入
凱恩斯消費理論認為,收入和消費之間存在一條基本的心理規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可知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因素,只有當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其消費支出才可能相應的較快增長。調查顯示,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的有172戶,占統計對象總體的60.7%,而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的僅占19.4%,表明傳統的種植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種植業是典型的風險高、產出低的弱質行業。另外,我國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即使高產,還可能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而且經常發生自然災害。收入較少且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直接抑制了農民的消費欲望。
2.農民支出負擔重
農民沉重的支出負擔也是制約其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雖然近幾年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升高,但農民的支出負擔依然較重。農民的收入除了維持日常生活以外,很大部分用于蓋房、裝修房屋、子女婚嫁、子女教育等。如圖1顯示,農民儲蓄的大部分原因是為了留給子女。調查顯示很多農民一生的奮斗目標就是解決子女的住房和婚姻問題。另外,子女教育負擔也是導致農民不敢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目前國家已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但子女高中、大學費用對普通農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尤其是相對高昂的大學費用。沉重的支持負擔抑制了農民的消費欲望。
3.消費觀念落后
落后的消費觀念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又一主要因素。長期的重節儉、輕生活的消費傳統導致了農民具有較強的儲蓄意愿,大多數農民在有一筆收入時即使是額外收入也會先想到存起來而不是去消費。而且在對銀行利率下降農村居民是否會增加消費量的調查中,據統計,66.8%的河北省農村居民回答不會增加消費量,而會增加消費量的居民只占8.1%,說明銀行利率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力很小。農民除去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剩余收入中的大部分進行了儲蓄,因此,多數農民的消費實際處于維持基本生存的水平。適度的節約是必要的,但過度的節約不但會影響到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會制約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4.消費環境
農村消費環境,或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也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問卷統計顯示,在河北省農村居民中,70%的居民在村里小賣部或集市上購買食品,去超市購買食品的居民僅占17.7%,而進城購買的居民占1.8%,這表明農村的食品購買場所比較落后,缺少大型的、高質量的購物場所。另外,在河北省農村居民中,4.9%的居民認為自己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52.7%的居民認為交通便利,37.1%的居民認為交通不便利,5.6%的居民認為交通很不便利,這表明河北省還有將近一半的農村的交通條件需要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一方面會導致農村居民獲得消費信息的渠道不暢通;另一方面會導致大多數耐用消費品即使買得起也不能用,即使能夠用也無法享受最起碼的售后服務。這種狀況使得河北省農村居民的潛在消費能力很難轉化為現實的消費。
5.消費信貸
消費信貸是促進居民即期消費和信用消費的重要手段。農民保守、落后的消費觀念使其積蓄了巨大的潛在購買力,積極的發展農村消費信貸能刺激農村居民實現這種潛在購買力,并能促進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將有助于農村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國多數農村的信貸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關注較小,農村缺乏良好的消費信貸環境,農村居民解決資金不足的主要手段仍是民間借貸。較差的生活消費信貸環境使低收入農戶的消費需求很難得以釋放,也不利于較富裕農民實現其潛在的購買力,不利于農民的消費。
四、引導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對策和建議
1.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穩定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消費環境,是擴大農村消費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并且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高,他們在收入提高后,會拿大部分用來進行消費,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而農村居民占低收入群體的絕大多數,因此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顯得尤為重要。
鄧小平同志曾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提高農業收入水平就要努力推動將科學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在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民的非農收入,如改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環境,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的非農收入。
2.引導農民摒棄保守消費觀念,提倡合理的消費觀
要逐步改變農民 “量入為出”的落后消費觀念和重節儉、輕生活的消極消費傾向,引導農民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觀。一方面要鼓勵有支付能力的農村居民合理擴大消費,鼓勵其進行適當的超前消費和貸款消費。另一方面要指導農民拓寬消費領域,由注重生存消費向注重發展消費轉變,由注重短期消費向注重長期消費轉變,提高消費檔次,升級消費結構。逐步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類型由傳統型向超前型轉化。
3.引導居民實行循環消費
美國經濟學家K#8226;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了循環消費的理念。這種理念要求消費品生產所需資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生產的消費品應能夠循環利用。因此要努力引導居民做到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并堅持消費代際公正與代內公正的行為準則:即當代人的發展及其需求滿足不能以犧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
4.反對消費主義,提倡適度消費
反對農村居民的用以滿足其消費激情和欲望的消費,如部分農村居民超越現實條件、斗富擺闊的奢靡消費現象以及紅白喜事相互攀比、虛榮炫耀、極度消費的現象。培養其滿足消費需求的適度消費觀,提倡既量入為出、量力而行而又以人為本、擴大的、公平的消費。努力做到保證生存消費,鼓勵發展消費,適當享受消費,以人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5.優化農村消費環境,刺激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應制定有效的消費環境政策,進一步健全農村商業網點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消費環境。另外要規范集市秩序,制定相關規則維護農村居民的利益,在經濟較好的地區建一些商品齊全的商場,適當發展某些品牌的專賣店,方便農民購物。還需提供刺激農民擴大消費的代表性產品,適合農民消費層次、文化水平和農村消費環境的商品,并積極做好配套服務特別是耐用品消費配套服務,擴大農村耐用品的消費需求。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要擴大農產品補貼的品種并提高檔次,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購買農機具補貼的標準,合理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等;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功能,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逐步改變其因擔憂日后生病而壓制當前消費的心態;推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并通過建立教育基金和完善助學貸款制度等措施切實減輕農民的子女教育的負擔。通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消除農民即期消費疑慮,增強農村居民消費信心。
7.規范農村金融環境,發展農村消費信貸
進一步拓展農村消費信貸的品種,如購買小型農機具和各種中高檔耐用家庭設備的消費貸款、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建房貸款和購房貸款、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助學貸款等;結合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銀行服務的完善繼續推進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積極穩妥地支持擴大信貸消費,提高農村低收入者消費能力;加快建立健全農村貸款擔保體系、個人信用信息并實現信息共享,努力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和繁榮。
8.樹立農村居民消費信心
后經濟危機形勢下,宣傳我國經濟率先出現回升的良好態勢和帶動世界經濟走出經濟危機陰影做出的巨大貢獻;宣傳黨和政府繼續積極應對挑戰,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具體舉措;制定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如加大農村的社會保障力度,擴大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社會支持水平,完善消費信貸環境等。不斷增強市場信心,降低農村居民因經濟危機產生的對未來支出增加過高估計的心理。引導農村居民保持良好心態,加快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增強即期消費信心。
總之,通過建立起以人為本、擴大、公平、循環、可持續的農村消費新觀念,取代農村居民落后的消費觀念,不斷完善農村的消費環境,刺激農民消費,開拓農村市場,挖掘農村、農民的消費潛力,形成農民消費拉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村經濟發展進而促進農民消費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環。努力實現我國農業加速發展,農村富裕繁榮,農民幸福安樂,以實現我們偉大祖國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饒文山: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分析.經濟視角,2009,(8)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
[3]高鴻業:宏觀經濟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