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海于1979年建市,在1980年被國家批準為經濟特區,從此昔日的小漁村走上了騰飛之路。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珠海已初步建設成了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2009年珠海國內生產總值達330.3億元人民幣,全市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674.59億元。
[關鍵詞]GDP FDI 經濟特區
一、珠海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
珠海于1979年建市,在1980年被國家批準為經濟特區,從此昔日的小漁村走上了騰飛之路。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珠海已初步建設成了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2007年珠海國內生產總值達330.3億元人民幣,全市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674.59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100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00元。珠海先后被國家授予園林式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生態城市示范區,98年7月,由于珠海整個城市環境全面改善、生態優美、規劃科學、經濟發展迅速而獲得聯合國頒發的“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珠海的發展本身是個奇跡。珠海建立特區后,建設資金由原來依賴國家財政撥給改為主要依靠自籌解決,利用外資就成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要資金來源,珠海創辦特區以來,按照中央關于“特區多種經濟并存,以合資、合作和外商獨資為主,特區的發展以吸收利用外資為主,特區的產品以出口為主”的指示,堅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大力引進外資,走上了經濟發展之途。珠海的成功是吸引資金的范例,毫無疑問,外商直接投資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珠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改革開放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它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珠海市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珠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吸收利用外資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9-1984 )。1979年7月,中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同年國務院批準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試辦經濟特區,在經濟特區內實行一些特殊優惠政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并大力興辦外商投資企業。
第二階段,逐步發展階段(1985-1991)。國家進一步放寬了吸收外商投資的政策,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戰略中的一項長期政策。1984-1985年,國務院把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分別列為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珠海市也是利用了這一契機大量引進外資,逐漸形成了獨具珠海特色的對外開放格局。這個時期,珠海利用外資積極實施“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和鼓勵外銷的出口導向政策。在外資的引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引導外資投向,提出了“調結構、上水平、重質量、求效益”的方針,把利用外資與珠海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階段,高速增長階段(1992-1996)。即以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標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利用外資的一些模糊認識得到澄清,確立了“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廣東制定了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追趕“亞洲四小龍”的戰略規劃,掀起了利用外資的新高潮,利用外資工作進入歷史上最輝煌時期。珠海市積極地配合省政府的統一規劃,積極開展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工作。主要表現:一是政策引導上從過去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逐步轉向“兩讓兩得”(即“讓市場、讓股權、得資金、得效益”)的開放型政策,在引進資金、硬件的同時,更注重引進技術和軟件及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二是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
第四階段,平穩發展和結構調整階段(1997年至今)。1998年珠海市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7.01億美元的,隨后雖然出現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廣東省的利用外資情況有所影響,其他地區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均有所下滑,但是在1999年和2000年,珠海市實際利用外資額仍舊保持年均增長八千萬美元的水平。在此期間,珠海市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協議利用外資的高增長時期進入調整期,合同外資額有所減少,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合同外資額下滑至“九五”期間的最低點,僅3.3億美元,2000年國家和省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有效地抑制了協議利用外資下滑的勢頭,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合同外資額5.9億美元。至今為止,實際利用FDI持續上升,由1999年的3.3億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2億美元。其增長速度遠高于廣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速度。
二、珠海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基本現狀
1. 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規模及方式
(1)投資來源
從珠海市建市以來,世界各地到珠海投資興辦“三資”企業的達到35個國家和地區,外資來源呈多元化格局。其中香港、澳門、臺灣、日本、新加坡、英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德國、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美國、薩摩亞14個國家和地區等,已成為珠海的外商投資主要來源國和地區,其投資總額占全市外資來源的90%以上。香港是珠海市外商直接投資來源的重中之重,投資總額48.74億美元,占外商總投資額的42.45%,保持第一投資地區的地位。
近幾年來,隨著珠海市利用外資政策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來粵投資的國家地區不斷增多。來自維爾京群島、美國、日本投資增勢強勁,投資比重逐年上升,由1985年的6.9%上升到2004年的23.6%。來自英屬維爾京群島、薩摩亞、開曼群島、毛里求斯等自由港的外資數額和比重很大,僅2006年來自這些自由港的外資總額已經達到19698萬美元,同比增長了156.69%,占全市本年度實際利用外資比重的23.90%。而歷年累計的數據表明,來自各自由港的外資總額已經高達98061萬美元,占珠海市利用外資總額的13%左右。從歷年統計數字來看,珠海市外商直接投資數量仍將維持上升的狀態。
(2)投資規模
在珠海市外商直接投資的構成中,投資的5744個項目的平均規模為187.7萬美元。其中,平均規模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排列,投資規模超過平均水平的國家和地區為摩納哥、毛里求斯、日本、巴哈馬、俄羅斯、古巴、開曼群島、新加坡、荷蘭、英國、巴拿馬、葡萄牙、維爾京群島、香港、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士這18個國家。東南亞各國、非洲及北歐國家對珠海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較小,低于平均水平。另外,在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中,金額大的投資又主要集中在電子、機器設備、社會服務等行業。如日本佳能有限公司投資金額16988萬美元;珠海市經濟特區飛利浦家庭電器有限公司投資736萬美元。
從表4.2看,珠海市協議利用外資總額為50.28億美元,平均規模為597.89萬美元。可見,外商在珠海市的投資規模是比較大的。實際利用外資方面,珠海市從1994年到1998年初在高速增長時期,從2000年開始明顯下降,維持在10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左右。說明珠海市在利用外資及吸引外資方面,工作成效有所下降。
(3)投資方式
外商在廣東直接投資,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和外商獨資經營三種形式。從表4.3可以看出,獨資或控股經營的方式是FDI進入廣東市場的最常見方式,其投資項目數占41.27%,協議投資金額占41.50%。這說明隨著我國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開放程度的加大,外商不再過多擔心投資風險,更傾向于以獨資或控股方式進行投資。
2. 投資的行業分布
從總體上看,珠海市外資企業的行業分布正處于優化階段,制造業仍然是外資企業投資的主要領域,電力生產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業的外資企業數目也呈增長趨勢。
從2004年至2006年的情況看,外商投資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雖然近兩年比重有所下降,但總體數量還是占絕對優勢。2004年外資企業投資制造業的數額高達15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85.16,到2006年這一比重下降到63.51%。與此相對的是,電力生產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業外資企業的投資份額呈上升趨勢,截至2006年底,占全市實際外商投資的比重分別上升了6.67、1.9、3.16個百分點。因而,外資企業通過有形商品銷售的轉讓定價避稅問題開始向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銷售的綜合轉讓定價避稅問題轉換,使轉讓定價避稅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但就目前情況看,珠海市外資企業投資總額中仍然有63.83%在制造業中,所以,目前研究珠海市外資企業轉讓定價避稅問題的重點仍是制造業。
參考文獻:
[1]尚玉芳、齊慧卿:《直接利用外資的理論和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
[2]席酉民、葛京、楊莉、李武:《跨國企業集團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9月
[3]馬杰、王杰、李淑霞:《跨國公司經營戰略學》,黑:哈爾濱工業大學,2002年7月
[4]王世浚:《國際經濟合作理論與實務》,中國對外經貿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