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不同型號的球桿完成的全揮桿技能并不相同。練習者在掌握某種型號球桿的全揮桿技術后,更換球桿練習時出現擊空、挖地等失?,F象,是因為未能區別對待導致了運動技能的負遷移所至;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核心在于瞄球姿勢合理調節;瞄球姿勢的調節存在上體調整法、肩角調整法和綜合調整法三種方法,對差點20以上的人來說,采用上體調節法效果最好,肩角調整法次之,綜合調整法最差。
[關鍵詞]高爾夫 運動技能 負遷移
一、問題提出
高爾夫初學者,在掌握某種型號球桿的全揮桿技術后,更換其他型號球桿練習時會頻繁出現擊空、挖地或擊出地滾球等失?,F象,且較長時間內不能很好地控制。這是因為球手手持不同型號的球桿完成的全揮桿動作的運動技能不同,由于各種球桿的全揮桿技術相似,使得練習者在練習中常忽視它們間內在區別,在更換其他型號球桿練習時未能區別對待,而將已成形的全揮桿運動技能中的那些不利于新技術學習因素帶入新技術學習中,產生運動技能負遷移所至。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對那些已掌握了某種型號球桿的全揮桿技術的練習者,快速的掌握其它型號球桿的全揮桿技術有所幫助,能為職業運動員提高其球桿交替運用的穩定性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 文獻資料法。參閱最新的高爾夫球專著、教材和各種高爾夫期刊雜志。
2. 觀察法。對30名《廣東省第20屆高爾夫業余公開賽》參賽選手的揮桿動作進行觀察,并就他們持不同型號球桿所完成的揮桿動作進行比較。
3. 實驗法。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旅游管理系高爾夫運動與管理專業2006級3個術科班為研究對象,就全揮桿技術學習中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控制方法進行教學對比實驗。
4. 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 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 各種全揮桿技術的異同比較
引起高爾夫全揮桿技術學習中運動技能負遷移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全揮桿技術過于相似,以至難以準備把握它們間內在聯系,不能區別對待。比較各種全揮桿技術間異同,找它們的共同和個性是解決問題所在。
在水平打位上運用2臺FinePix S602zoom攝像機,對十位差點在10以內的《廣東省第20屆高爾夫業余公開賽》參賽選手手持P桿、7號鐵、1號木三種球桿所完成的全揮桿運動同時進行正、側方向錄像。分別對每個運動員持不同型號球桿所完成的全揮桿技術就表1所列技術指標進行了比較,如P桿與7號鐵比較,7號鐵與1號木比較,結果為:用P桿時,瞄球姿勢為基準姿勢,揮桿平面與地面夾角大,引桿方向向目標線后方,揮桿最低點靠前下;用7號鐵時,瞄球姿勢有變化,揮桿平面與地面夾角中,引桿方向向目標線后方,揮桿最低點為球下;用1號木時,瞄球姿勢有變化,揮桿平面與地面夾角小,引桿方向向目標線后方,揮桿最低點靠后。三者揮桿變化總趨勢:瞄球姿勢有變化,揮桿平面的夾角由大變小,引桿方向無變化,揮桿最低點向前移動。球手在運用不同型號的球桿擊球時,其全揮桿技術,100%的人在瞄球姿勢上存在差異,80%人的揮桿平面隨著球桿的加長由陡變平,70%的人的揮桿平面最低點隨著球桿的增長由球底部前下方逐漸向后移動。說明不同全揮桿技術間的共同點是引桿方向、其差異性表現在瞄球姿勢、揮桿平面和揮桿平面最低點位置。
2.全揮桿技術學習中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關鍵環節
對初學者,面對不同型號球桿下的全揮桿技術在瞄球姿勢、揮桿平面、揮桿平面最低點的位置等表現出來的差異性難以兼顧。在全揮桿的學習中,防止運動技能產生負遷移要抓住的主要矛盾就是瞄球姿勢。因為:球桿型號的不同之所以引發了其全揮桿技術環節上的差異性,主要根源來是球桿長度的改變,因長度變化從幾何學來看,必然引起人體身體姿勢的改變,而這種身體改變首先反映在瞄球姿勢改變上;另一方面不同的全揮桿技術中各環節出現的差異性內在地規定于瞄球姿勢,因為:一者當瞄球姿勢一定時,只要向后引桿的方向都是指向目標線的反方向,其揮桿平面也就確定下來;二者當瞄球姿勢固定后,上體轉動的中心軸,而揮桿平面的固定也就內在地規定了揮桿平面最低點的位置。盡管不同全揮桿技術間差異多樣,但這都始于瞄球姿勢,在練習不同型號球桿時,只要把握好各種球桿瞄球姿勢的差異,并做出正確反應,運動技能的負遷移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換言之,全揮桿技術學習中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關鍵在于瞄球姿勢的正確調整。
3. 全揮桿技術學習中克服運作技能負遷移的方法
瞄球姿勢是全揮桿技術教學中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關鍵環節,所以只要掌握了不同型號球桿瞄球姿勢的調節方法,其它問題就會得到相應的解決。運用FinePix S602zoom攝像機,對30名《廣東省第20屆高爾夫業余公開賽》參賽選手持P桿、7號鐵、1號木三種型號球桿所完成的全揮桿動作進行側面攝影,并就他們完成揮桿動作時的瞄球姿態的調節方法進行比較和歸類。結果顯示,盡管每個運動員對球桿長度的變化在瞄球姿勢上所做的反應不同,但總的來說可概括為3種基本方式,即(1)肩角調整法(2)上體調整法(3)綜合調整法。
4.全揮桿技術學習中克服技能負遷移的方法的比較
(1) 實驗內容
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旅游管理系高爾夫運動與管理專業2006級01、02、03班為研究對象,隨機確定1班采用肩角調整法,2班采用上體調整法,3班采用綜合調整法,進行教學對比實驗。在教學中針對各種特定的調節方法安排了專門性的練習。
(2)效果評定
被試按1號木——5號鐵——P桿——3號木——6號鐵——9號鐵——4號鐵——7號鐵——S桿的順序各擊球1次,循環擊球20個。3個教師以10分制評分,取其平均值為最后成績。評定時只觀測被試者的擊球點的準確性和擊球效果的好壞,不考察動作規范。評分標準為:每擊1球,擊球點準確得0.5分,明顯先擊地后擊球得0.4分,削頂球得0.2分,球桿揮空得0分。
(3)條件控制
實驗前對被試者的揮桿技術進行測試,測試時讓學生使用自己最習慣用的球桿做揮桿擊球動作,連續擊球20個,按上述標準評定成績,結果見表1,3個班之間的揮桿技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實驗結果
經過為期10周共60學時的訓練后,對受試者持不同型號球桿所完成的全揮桿動作進行評價,3個班間在各種全揮桿動作的綜合評價上存在明顯性差異:2班優于1班,1班優于3班。這說明在全揮桿教學中,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三種瞄球姿勢調節方法,上體調整法較肩角調整法效果好,肩角調整法又優于綜合調整法。
(5)結果討論
對肩角調整法、上體調整法和綜合調整法三種方法對不同型號球桿的全揮桿技術學習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可從注意和運動技能形成兩方面得到解釋。
首先,從注意方面來看,肩角調整法與上體調整法可縮小主體在練習中的注意指向范圍,而將注意力較為集中地指向某一主要環節上。肩角調整法與上體調整法都只有二維度的變動,而綜合調整法存在4個方面的變化。在整個揮桿擊球過程中,肩角調整法和上體調整法的注意事項少,易集中,利于練習時控制原有運動技能中那些不利新技能形成的因素遷移到新技術學習中。
其次,從運動技能形成來看,肩角調整法和上體調整法在不同型號球桿的練習中,保持了新學的全揮桿動作技能和原有的全揮桿動作技能較多的相似性,改變的技術環節少,利于新技能的形成。而綜合調整法改變的參數較多,要更多時間才能建立起新動力定型。
四、結論
運用不同型號的球桿所完成的全揮桿動作時不同,不同型號的球桿對應著不同全揮桿運動技能,更換球桿時出現的擊空、挖地或擊出地滾球等種種失?,F象,是學習中未能區別對待,導致運動技能的負遷移所至。
克服運動技能負遷移的主要環節是瞄球姿勢的合理調節,瞄球姿勢的調節主要有肩角、上體和綜合調整法三種,且對差點在20以上練習者,采用上體調整法的效果最好,肩角調整法次之,綜合調整法最差。但差點在20以下的球手及職業球手,他們各種球桿的全揮桿技術大多接近或達到了自動化,注意的范圍相對差點在20以上的人來說較廣,是否同樣遵循上述結果有待作進一步論證。
參考文獻:
[1]袁運平 凌奕: 高爾夫運動手冊,人民體育出版社.
[2]譚受清: 高爾夫運動導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