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等現象,既不利于固定資產保值增值,更不利于貫徹節約能源法。本文從建立崗位責任制,加強固定資產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做好固定資產的報廢工作等方面來談談強化固定資產的管理。
[關鍵詞]固定資產 管理 制度 電算化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國家投資為主體的社會公益事業得到迅速壯大,事業單位添置了大量的通用設備、專業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電子產品及通信設備等等,固定資產總額不斷擴大。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保證事業單位正常運轉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高速進程中,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方面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固定資產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流失。為此應切實加強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建設,把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軌道。下面就關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在加強管理方面作幾點粗淺探討。
一、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1. 領導不夠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在日常的財務管理中,領導很少能對固定資產的購置去開會論證,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忽視,甚至不予理睬。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缺乏責任心和相應的專業知識,常常有意無意地漏記固定資產。還有些單位干脆是些不懂基本會計專業知識的其他人員兼職來管理固定資產。
2. 崗位設置不合理,責任人處罰機制不到位。
有的單位總務管財務,總務既管物又管錢。這就造成不相容職務沒有相分離,沒有形成相互制約機制,總務科長說了算。根據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規定要求,應該對造成違規現象的責任人進行處罰。但實際上,一些責任人往往是現任領導或曾擔任過領導工作,根本不去處罰,造成一些責任人意識淡薄,制度成為一紙空文。由于對責任人的處罰未得到徹底落實,造成有關負責人責任意識差,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不重視,結果形成惡性循環,產生更多的違規現象。
3. 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完善。
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銜接,不僅要有金額核算,而且要有數量控制,固定資產數量金額核算需要財務、總務、使用部門的協調管理。但由于許多事業單位未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使內部各部門之間缺少相互的制約,無法保證對本單位的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合理的使用。有的單位雖然建立了有關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但有關人員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不強,存在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規不守,使內控制度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
4. 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現象嚴重。
單位對固定資產購置、更新、維修、調入、捐贈等形成的資產不及時入賬,有的甚至不入賬;對報廢和處置的資產不調賬,會計信息失真,資產價值名不符實,資產家底不清。少數單位甚至沒有設置固定資產明細賬和固定資產卡片。事業單位與其附屬單位自有資產管理界限劃分不清,造成交叉管理,賬實不符。
5. 財政對固定資產管理、約束、監管制度執行不到位。
長期以來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對資產的管理沒有形成嚴格的監督約束機制,造成資產閑置和重復購置現象突出。資產的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事業單位沒有充分利用預算、政府采購等手段對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監控。財務部門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對本單位現有固定資產的情況缺乏整體概念,對固定資產購置的預算編制隨意性較大,沒有從節約、整合資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資產購置預算。在購買固定資產的時候,對必須進行政府采購的固定資產范圍、種類認識不深,導致在固定資產購置過程中政府采購制度執行不嚴,單位自行采購了事。如此一來,難免出現價高貨廉、人情采購,達不到少花錢多辦事,有的可能還會導致商業賄賂等違法違規的情況發生。財政部門對此現象不去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夠。
6. 固定資產流失嚴重。
有的單位將替換下來的固定資產低價出售或者贈與他人,不履行手續,財務上也不反映。造成固定資產流失嚴重。也有的單位將國有固定資產轉入附屬單位,也造成固定資產流失。
二、鑒于以上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事業單位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資產管理體制,做到“權責分工明確,管理高效有序,過程公開透明,監督檢查到位”。下面談幾點建議
1. 應加強崗位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首先單位領導要重視對固定資產的管理,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管理的意識,提高管理意識是提高管理的關鍵。認識不到位,措施就難以落實,要克服那種層面上、形式上的重視,要把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作為考核領導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員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設置固定資產管理崗位,實行競聘上崗。資產管理員作為資產業務的具體經辦和管理人員,必須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嚴格執行有關財經法規,規范和完善賬務處理,做好固定資產管理的基礎工作。單位要對資產管理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資產管理員要對各類資產的名稱、功能、存放地點、使用情況等要做到有所登記。嚴格按照業務流程辦理各項業務,保證賬實相符。
2. 建立崗位責任制。
要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要求,合理設計會計及相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約機制。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授權批準、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查等職務,不得由同一部門或個人辦理固定資產業務的全過程。
3. 加強固定資產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加強固定資產的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預算關”,在編制年度預算的過程中,對固定資產購置預算根據實際需要作全盤考慮,堅持面向基層、突出重點、保證急需、勤儉節約的原則,根據各部門的職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資產配置標準。在單位需要整批購置設備且金額超過規定標準的要通過政府采購方式,進行招投標方式購買,防止采購過程中出現商業賄賂等違法違規的情況發生。
加強固定資產的事中管理就是:要規范固定資產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卡片等資料,做到賬卡、賬賬、賬實相符。要健全固定資產保管領用制度,做到購置時有驗收,領用時有登記。建立固定資產使用人責任制度,確保固定資產按規定用途合理使用。要對造成固定資產損失的有關責任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對隨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毀壞、竊取、丟失固定資產的違法違紀和失職等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加強事后管理就是各單位處置資產(包括調撥、轉讓、報損、報廢等),應履行審批手續,未經批準一律不得隨意處置。處置資產應按規定程序進行,以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資產處置后要如實進行資產核銷賬務處理,對殘值收入和轉讓收入要及時入賬,不得私設“小金庫”或另存到其它的賬戶。
4. 要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建立完善的清查制度。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一個變動狀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價值總量看,總是在不斷地增減變化。為了掌握固定資產的結構、數量、質量和管理現狀,必須有一套完備的資產清查制度。因此,各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備的資產清查制度,使資產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經常化軌道。各事業單位至少每年年終要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對,對資產結構和管理現狀進行分析,盤活存量資產,防止積壓閑置,做到物盡其能,物盡其效。或者建立重點抽查制。對資產使用重點部門進行重點抽查核對,做到賬、卡、物相符。另外應建立離任核查制。單位領導或資產管理人、使用人員離任時,要組織核查,辦理資產移交和監交手續,確保人走賬清,防止資產流失。
5. 要對固定資產進行電算化管理。
要按照財政的要求,統一使用資產管理軟件,數據上傳,與財政預算接軌。
固定資產電算化管理是利用電子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和報賬,以及部分代替人腦完成對會計信息的分析、預測、決策的過程,其目的是提高單位財務管理水平,從而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單位要配合財政的要求,統一使用資產管理軟件,數據上傳,與財政預算接軌,達到統一管理。
隨著單位內部監督與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相結合,也隨著單位自身在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的相結合,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的相互結合。我相信一定會實現自動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固定資產管理。
參考文獻:
[1]王靜 王環:《加強事業單位財產管理的思考》中國工會財會雜志社,2007年2期,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