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運用VAR模型對我國貨幣供給量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三者之間存在聯動機制,從長期來看,貨幣供給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互相促進,貨幣供給的增長不是導致物價上漲的直接動因,通脹阻礙經濟的發展。從短期來看,貨幣供給刺激經濟增長,對物價變動存在滯后影響。我國貨幣在長短期都是非中性的。
[關鍵詞]貨幣供應量 GDP平減指數 GDP 貨幣中性 VAR模型
一、概述
貨幣學派認為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具有短期影響,長期中貨幣數量的作用主要影響價格以及其他用貨幣表示的量,而不能影響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貨幣短期內非中性,長期內是中性。聶巧平,王海花(2006)通過分析1978年~2004年的數據得出,貨幣供給的增長變動對物價變動有重要影響,但貨幣數量與價格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貨幣非中。張立華(2003)分析1989年~1999年的貨幣供給、經濟增長率和物價指數變動率得出我國貨幣供給是被動適應經濟變化的,貨幣完全中性。本文通過研究貨幣供給量的變動與產出變動和物價變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三者之間的聯動機制,得出我國貨幣在長短期都為非中性的。
二、數據說明和分析方法
在綜合前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后,選擇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貨幣政策的代表變量,選取反映產出的指標為GDP,反映價格的指標為GDP平減指數,本文中的GDP和M2的原始數據為1978-2007年的年度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實際M2、實際GDP均為經GDP平減之后的數據,GDP平減指數(PJ)是作者根據相應年份的名義GDP與實際GDP計算得到。將上述指標取對數為LNNM2,LNGDP,LNPJ。
三、實證分析
為建立VAR模型,需要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結果如表1。
由上表知,時間序列DLNGDP、DLNNM2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平穩性檢驗,DLNPJ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則差分后的時間序列為平穩序列。對數的一階差分值代表各變量的增長率或變動率。
1. Johansen協整檢驗
由表2可知GDP增長率與PJ增長率存在協整關系。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實際GDP增長率對PJ指數上漲有同向滯后影響,產出的增長即社會總需求增長會推動價格的上漲。由表3與表4知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分別與產出增長率和物價增長率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產出和物價變動有顯著的影響。由表5所示DLNNM2與DLNGDP、DLNPJ之間存在一次協整,表明這三者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Yt 表示系統內生變量的向量組。在模型的每一個方程中,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估計全部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變量滯后2階的確定依據是AIC和SC準則:AIC=-12.35846;SC=-11.35059。我們建立如下VAR(2)模型:
3. 脈沖響應分析
滿足穩定性條件的VAR模型得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一個內生變量對誤差沖擊的反應。由圖1可知,當給定實際M2增長率1個標準差的沖擊之后,實際GDP增長率有正向響應,且響應在第2期達到最大,于第5期達到最小,隨后逐期上升。實際GDP增長率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立刻有較強反映,隨后逐期下降并略有波動。GDP增長率對自身的沖擊與對M2增長率的沖擊反映除略有強弱區別外,沖擊軌跡基本相同。
由圖2可知,當給定實際M2增長率1個標準差的沖擊之后,GDP平減指數增長率的當期響應值為0,但隨后快速上升,在第2期達到最大值,在第9期時漸進于0。當給產出GDP增長率1個標準差的沖擊之后,GDP平減指數增長率在當期的響應值為0,在第三期達到最大值,隨后對產出增長率沖擊的響應與對貨幣供應量沖擊的響應基本一致,這說明,貨幣供應量對物價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產出影響,且產出對物價有同向滯后影響。
由圖3可知,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受產出增長率的沖擊會有明顯的正響應,在第2期達到最低點后逐步上升。對物價變動的沖擊存在滯后性,物價變動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沖擊到第3期后由負變正,并在第5期達到最大值。DLNNM2受自身的沖擊較大,第2期后表現強烈的波動性,表明央行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來應對刺激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這一相矛盾目標的艱巨性。
四、結論及建議
1. 通過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與產出和物價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說明三者之間存在聯動機制,我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顯著的。
2. 脈沖響應分析表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產出的影響是迅速的,對物價變動的影響滯后,滯后期為1年半左右,但從總體上看,貨幣供應量對產出和物價影響的期間大致相同。不管從長期還是短期看,我國的貨幣非中性。由于我國的貨幣政策是順周期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投放的貨幣量往往超過目標值,但超量投放并沒有對物價造成大的沖擊。這可歸因于貨幣流通速度的擾動,近30年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會削弱貨幣供給增加的影響。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發展既有引導作用又有滯后影響。
3. 產出、物價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具有較強的慣性,采用貨幣渠道的理論支柱——托賓Q理論可解釋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企業權益價格上升,Q值上升,進而影響投資并最終反映在總體經濟產出上。另外,三者的慣性可能與經濟增長的模式有關。長期以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投資和出口。近30年來,貨幣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較弱,貨幣的內生性反映凸顯。理順貨幣的傳導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及經濟增長模式以適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聶巧平王海花:我國貨幣供給與價格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1978-2004,當代經濟管理,2006(05)
[2]張立華:我國貨幣供給狀況的實證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