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黑龍江各地市已基本形成了以供水、供氣、公交、市政維護和園林環衛為主的公用事業體系,為黑龍江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做出了貢獻。本文通過選取黑龍江大部分城市的統計數據,分析黑龍江公共事業的發展現狀,提出黑龍江城市公共事業發展改革思路。
[關鍵詞] 城市 公共事業 黑龍江省
城市公共事業不僅大多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國民經濟各生產部門密切相關,所以發展城市公共事業至關重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黑龍江各地市已基本形成了以供水、供氣、公交、市政維護和園林環衛為主的公用事業體系,為黑龍江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做出了貢獻。本文從歷史比較分析、省內區域結構分析兩個方面,對黑龍江城市公用事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一、黑龍江省城市公用事業歷史比較分析
1. 黑龍江省各項經濟指標增長歷史比較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黑龍江經濟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方財政收入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這對于黑龍江省城市公用事業發展打下堅實經濟基礎。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在2000年時就已經達到213.9億元,到2007元達到579.3億元,平均增長17.3%。(見表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000年的859.2億元,到2007年的2864.2億元,增長了2.3倍,平均增長了20.3%。
黑龍江省的城鎮人口比重一直是全省人口比重比較高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的城鎮人口主要是解放后伴隨著現代化大企業的建立,森林、礦產和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建國以來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石油、木材和商品糧基地,計劃經濟時期得到重點扶持,人才集聚效應和國有經濟成分顯著,使黑龍江城鎮化比率逐步提升。1985年全省城市人口1440.5萬,2000達到1977.4萬人,2007年2061.1萬,比1985年增長0.43倍。城市化的比率從1985年的42.9%,到1995年就達到了53.7%,到2007年基本穩定在53.9%,增長速度區域平緩。近些年伴隨著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快速發展,以及牡丹江、雞西、佳木斯等城市經濟圈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鎮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2. 黑龍江省城市公用事業基本情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黑龍江城市公用事業的各項規模指標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1984年末,黑龍江(21個城市合計)全年供水量為46033萬立方米,到1994末年發展到139108萬立方米,增長了 2.02 倍。到了2004年,全年供水量已達128376萬立方米,比1995年減少了 0.77倍,比1985年增長了 1.78 倍。可見,黑龍江的供水在前十年發展較快,而后十年發展速度放慢。
1984年年末黑龍江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853輛,實有出租汽車250輛,到1994年末發展到4554輛和12917輛,分別增長了 1.45 倍和50倍。到了2004年末達到9935輛和56297輛,分別比1994年增長了 1.18 倍和 3.35倍。可見,黑龍江的城市公交一直保持著高速穩定的發展趨勢,而出租車則經歷了前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后十年的低速發展。
1984年末城市園林綠地面積為9032公頃,到了2004末年已達到49073公頃,增長了4.43倍。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從1994年末的22.4萬噸,發展到2004年末的23.7萬噸,增長了0.06倍。也就是說,同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城市公用事業的發展規模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貢獻。
二、黑龍江城市公用事業的區域結構分析
黑龍江省內的城市公用事業區域發展呈現不均衡性。在此,將黑龍江劃分為四大地區:哈齊地區(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東部地區(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佳木斯),中部地區(伊春,綏化和牡丹江),北部地區(黑河)
從總體而言,四大地區的城市公用事業發展水平大體與四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即城市公用事業發展較好的是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而較為落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北部地區(如
表3所示)。
對于城市供水,從全年供水量指標來看,大體是哈齊地區占四成以上,中部地區約占三成,東部和北部地區合占全省總量的三成。就人均生活用水量來看,哈齊地區人均生活用水達156.9噸,是全省平均水平(143.5噸)的1.09倍,而東部地區的平均值為146.76噸,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中部地區的平均值為100.06噸,最低的是北部地區,人均為50.6噸,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5%。
如前所述,黑龍江的城市燃氣供應的主體是液化石油氣,所以在此對四大地區的液化石油供氣總量進行比較。四大地區的供氣水平集中在哈齊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是47%和28.8%,最少的是東部地區和北部地區,分別是5.7%和0.3%。
黑龍江的道路交通發展狀況更是向哈齊地區傾斜。其中,哈齊地區2007年年末實有鋪裝道路面積193999萬平方米,占全省實有鋪裝道路總面積的88%。就平均指標來看,哈齊地區人均鋪裝道路面積(11平方米)和北部地區(10.3平方米)遠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8.7平方米,而中部地區(8.9平方米)、東部地區(6.84平方米)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哈齊地區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12.66輛,而全省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只有9輛,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北部地區分別為6.86、4.5和4.9輛都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至于環境衛生方面,則顯示不同于前面的變化特征。哈齊地區的城市園林綠化做得非常好,占全省園林綠化總面積的88%,其他地區城市園林綠化占的比重非常低,分別占全省的4.6%、4.7%和0.1%,說明黑龍江地區城市園林綠化非常不均衡。
三、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的運營思路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結論,本文將從市場環境,城市理念和運行機制來提出黑龍江省公共事業改革思路。
1. 市場環境營造。在市場機制能基本發揮作用的領域,黑龍江政府實施維護和促進競爭的政策,保證各類投資主體公平合理地參與基礎設施領域的競爭。在公共性、自然壟斷性較強的供水、供電、供氣等領域,黑龍江政府應處理好市場化和政府規制之間關系,制定約束市場供求雙方的規則,形成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競爭的格局。
2. 經營城市理念。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市場化運作應破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由政府投資的陳舊觀念,使政府逐步退出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各類經濟成分和國內外投資者參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尤其針對黑龍江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現狀,加大引進民間投資力度。
3. 運行機制創新。首先是資金籌措多元化,建設行為企業化,資源享用商品化。發揮政府的示范作用和對非國有經濟的帶動作用,以政府杠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努力實現建設資金來源多渠道、籌集多形式、投入多層次,并按市場原則實行資金要素的合理流動,帶動部分小城鎮改變公用設施落后狀況。
借鑒BOT、BOO、BOOT、ABS投資模式,在不改變城市公用事業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限地轉讓城鎮道路、橋梁、公園、公廁、電力、通訊、自來水、熱電等公共設施經營權,有償轉讓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企業的部分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