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城鎮居民的金融資產總量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文章分析了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居民 金融資產 政策
我國城鎮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占據了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總量的絕大部分。大多學者認為,城鎮居民金融資產是居民持有的金融債權及權益憑證形式的資產。城鎮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主要包括手持現金,儲蓄性存款,有價證券(股票,債券及基金等)及儲蓄性保險。短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資產是為了獲得利潤。長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資產的動機主要是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最終目的是實現跨期效用最大化。
一、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現狀分析
1. 城鎮居民金融資產存量迅速增長
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金融資產存量僅為110.46元,而到2008年,已經增長到了38100.64元,這個數字是1978年的345倍,年平均增長率達21.5%。城鎮居民金融資產存量的增長主要源于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據有關資料,2008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5.95倍。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其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居民將消費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以金融資產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1978年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成了市場經濟體制,以往由國家包攬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制度都被取消,由于制度的變革,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大,出于預防性動機,居民的邊際儲蓄傾向增大。
2. 手持現金比例持續下降
1978年人均手持現金為20.64元,占當年人均金融資產存量的18.69%,1988年這一比例降到了12.76%,而到了2008年,僅為3.46%。現金雖然流動性最好,但是其收益基本為零。居民手持現金主要是應付不時之需,即滿足流動性需求。手持現金比例的大幅度降低,反映了居民對金融資產收益性的要求。
3. 儲蓄存款比重穩中有升
無論從絕對數額還是相對數額來看,儲蓄存款在居民金融產中都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三十年間,儲蓄存款的比重基本在80%左右浮動,除了在1985年到1989年這五年間低于80%,其他年份均高于這一比例。1989年以后,儲蓄存款的比重穩步上升,2008年末,達到歷史最高值89.21%。從絕對數額來看,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為33988.70元,是1978年的378.40倍。年平均增長率達21.88%。
4. 有價證券發展迅速,總體增長較快,比重仍然較低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曾發行過國債,由于歷史原因,1958年以后,國債的發行被終止。我國于1981年又恢復了國債發行。我國的證券市場建立于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也就是說,1991年以前,是不存在股票的。因此,改革開放以后,有價證券的出現是從1981年算起的。1981年城鎮居民人均擁有有價證券僅為0.05元,僅占金融資產存量的0.02%,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從絕對數量看,人均擁有的有價證券持續穩步上升,2008年達1491.77元。而從有價證券在金融資產存量中的比重來看,1981年到1988年,有價證券的比重增長頗為迅速,其1988年達到了歷史最高值12.58%1988年到1994年之間出現過小幅震蕩。從1994年起,一路平穩下滑,截至2008年,有價證券在城鎮居民人均金融資產中的比重僅為3.92%。
5. 儲蓄性保險比重有所提高
同債券市場的發展類似,我國保險市場市場也在1958年被取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保險業務又被恢復。城鎮居民儲蓄性保險從1985年開始計算。從圖中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儲蓄性保險在城鎮居民人均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上下,從1995年起,該比重保持持續穩定上升的趨勢,最高曾達到4.08%(2003年),此后又出現了緩慢的下降,2008年儲蓄性保險的比重為3.41%,略低于當年有價證券的比重3.92%。
二、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存在問題
1. 各項金融資產比重差異大,結構嚴重失調
貨幣性資產在資產總額中占比過高,非貨幣性資產占比低。貨幣性資產包括現金和儲蓄存款。從1978年到2008年的數據可以看出,貨幣性資產在金融資產總額中的比重超過80%,有些年份甚至達到90%。貨幣性金融資產中,儲蓄存款居于主導地位。非貨幣金融資產中,有價證券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曾超過10%,此后直線下降,直到2008年保持在3.92%,而保險類金融資產的比重基本上一直維持在5%以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貨幣性金融資產和非貨幣性金融資產的比重分布嚴重失調。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近年來制度變遷給居民帶來的不確定性預期增大。原有的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被取消,居民為了應付未來的不確定性,選擇儲蓄存款作為最主要的投資渠道。而儲蓄存款集中在銀行系統內,一方面,將風險間接轉移給了銀行,另一方面,使得企業間接融資高于直接融資,融資成本高。并且,居民獲得的收益非常低。
2. 金融資產種類偏少,居民選擇的局限性大
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金融資產種類偏少,因而,居民面臨的選擇局限性較大。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上可供居民選擇的金融工具種類非常豐富,居民可根據自身期望的收益水平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等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由于資本市場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發育還不成熟,金融市場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發達,使得居民可選擇的金融產品種類非常有限,這就大大限制了其投資的渠道。并且,由于很多居民金融知識欠缺,對很多金融工具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對一些新興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貨、期權等望而卻步。
3. 受政策性因素影響較大,對利率敏感性差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在漸進市場化過程中實行的是雙規制利率體系,人民幣存款利率屬于管制利率的范疇,是受中央銀行調控的。因此,存款利率的變動不受金融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用1990-2008年的數據為樣本,分別用加權后的人民幣一年期名義利率的和實際利率的增長率作為解釋變量,現金、儲蓄存款、有價證券和儲蓄性保險的年增長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它們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相關系數結果見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名義利率增長率和儲蓄存款增長率有著較高的正相關性為0.4621,名義利率增長率和手持現金增長率、有價證券增長率的相關度都較低,而實際利率增長率同四項金融資產增長率的相關性都不大。其中,實際利率增長率和儲蓄存款增長率表現出負相關性。總體上我們可以判斷,利率的變化與各項金融資產的變化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也就是說,各項金融資產對利率的彈性較低。
三、我國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完善的政策建議
1. 完善金融市場各項法律法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建立比較晚,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國的金融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后才真正建立起來,因此,各項政策和法律法規還存在一些漏洞,這就給各類金融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投資者的利益。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各項法律法規,嚴格規范市場運作。只有完善了金融市場的各項法律法規才能從根本上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提高投資者信心,吸引其進入市場。
2. 發展資本市場,推進金融創新
由于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對利率的彈性較弱,因此,通過調整人民幣存款利率來達到分流儲蓄存款的目的收效甚微。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發展諸如股票、債券市場和各類保險機構對優化城鎮居民資產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創新的形式也日新月異,出現了代客理財、網上銀行、網上證券交易、回購協議等金融工具。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和結構演進中最為關鍵和最為主要的內在推動力。我國金融創新的時間比較短,從創新水平、創新深度、創新規模而言,都處于起步階段,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創新的不足制約了創新對城鎮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調整的推動力。政府應該鼓勵商業銀行豐富其投資品種,增加投資者的選擇。商業銀行應豐富其金融衍生品的品種,根據不同層次的投資者的不同需求,創造出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從而拓寬其投資渠道。
3. 加強金融監管
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金融業健康運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業的風險,
保障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督促金融中介機構的穩健經營,促進銀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居民不敢投資于各種金融工具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金融監管不完善,市場監管的透明度、公正性均不高,仍然無法切實保障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的重點,因而防范風險應該是我國金融業監管的核心。金融風險源于金融運作中的不確定性,有效的金融監管能夠防止金融機構過度涉險,保證整個金融業的穩健運行。
4.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城鎮居民金融資產中貨幣性資產的比重過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在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方面面臨巨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并且,由于可選擇的金融工具種類較少,所以,才只能投資于收益較低風險較低的儲蓄性存款。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居民的養老、醫療、失業等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減少居民的后顧之憂,這樣居民在投資金融資產時才能同時兼顧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而不僅僅只關注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欣欣.不確定性與居民金融資產選擇.生產力研究.2009(1)
[2施巧玲.關于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思考.現代商業. 2009(15).
[3]凌秀麗,廖瑾.李鎮華.論我國居民金融資產變化與商業銀行經營.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4(4).
[4]程蘭芳.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經濟結構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09
[5]宋光輝.中國居民金融資產總量估算和分析.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6]蔡則祥.金融結構優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李健等.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殷劍峰.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6
[9]秦麗.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選擇.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