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而農村金融作為新時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對農村經濟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在經濟飛速發展,金融變革迅速的當今,探討農村金融建設將使得新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村金融 金融服務 金融創新 農業保險
2010“兩會”期間,關于新農村發展的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充分表明了國家對“三農”發展的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事關國民經濟走向的關鍵性問題,這要求我們需要找到適合其較好較快發展的路子,而農村金融的引入正如活水般地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生機和動力。建設農村金融,發揮其經濟杠桿作用,對于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一、關于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問題的研究
1.正規金融機構體系存在不足,商業化取向程度嚴重。首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主要業務在糧棉油流通信貸環節上的局限性,表明其體制和管理方面的落后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變革和創新;其次,某些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一味追求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減少和收回貸款權限,選擇性發放貸款,弱化農村金融服務,使得金融資源的配置出現“非農化”傾向,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需求與供給方面產生嚴重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發展;另外,某些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只存不貸”現象嚴重,導致農村資金外流,相悖于其服務農村經濟的宗旨。
2.非正規金融機構地位尚不明確,發育失范。非金融機構主要指農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間接融資,以及農戶與農戶之間或農戶與農村企業之間的直接融資。在農村經濟尋求轉型發展的今天,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發展對于資金的需求程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銀行信用社借貸占25%,集體組織借貸占2%,民間借貸占71%,其他借貸占2%,不少地區的非金融機構的作用已遠遠超過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出現一方面可以消除正規金融機構的壟斷,促進競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沒有法定地位,容易導致發育失范。據調查,不少非正規金融機構內部組織架構混亂,缺乏規范的指導體系,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導致高利貸等行為,從而惡化了農村金融環境,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村金融中的“官營思想”仍然存在,行政干預依然比較明顯。其中,很多地區不能對貸款需求作出準確預測的情況下依舊采取比較落后的“指標有限分配、利率行政確定”的管理方式,這一方面反映不出農村市場的基本供需狀況,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并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另一方面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本地區的貸款需求,導致“貸款難”現象頻繁出現;此外還極容易導致“尋租”等腐敗行為,惡化和腐蝕社會風氣,不利于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
4.農業保險發展落后,農業信貸和農業保險處于分離狀態。在我們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中,金融服務技術和手段較為單一,在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國外已成熟起來的農業保險制度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業保險和信貸沒有進行很好的結合,使得整個貸款體制存在明顯漏洞。由于農業的高風險、長周期的特征和農村金融體系過分關注商業化的環境下,保險公司將保險重點從農村轉到城市,提高農業和農村企業的風險評級,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惜貸”情緒顯著,對于農村中大量的資金需求不能形成充足的供應,出現“貸款空洞”。
二、關于農村金融發展的幾條建議
1.政府需要在農村金融變革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并進行合理適度及有效的行政干預,積極營造出一個健康有活力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第一,政府需要規范農村金融法制環境,明確農村信貸的法理依據,規范各類金融機構的運作,使得農村金融進入規范化的發展道路;第二,政府應適度放寬和調整農村金融的準入門檻,鼓勵金融機構涉足農村金融業務,形成適當競爭,并對涉農金融機構采取低稅或免稅政策,以此鼓勵更多的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發展;第三,政府要加強農村金融的監管,合理提供政策支持,并要加強風險控制和管理,做一個農戶和金融機構的“中間人”的角色,適時調解矛盾,達到雙贏。
2.重新定位農業發展銀行的角色和功能,充分研究和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形成一個信貸發放、政策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和投資理財的全方位、寬領域和新思維之下的農業發展銀行,以此為核心將農村金融規劃為健全的輻射網絡。一方面,“一條龍”服務可以節省大量的社會成本,提高資本運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大量的農村創業,這為吸引農業勞動力,搞活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此外,投資理財功能可以為農民和農村企業收入提供很好的保值增值渠道,這與“努力增加公民的財政性收入”政策是一致的。
3.適度引進外資銀行,學習借鑒外國銀行在農村金融方面的管理經驗,形成市場競爭機制,完善金融市場,促進金融機構多樣化。外國(尤其是美國)銀行的農村金融體系相對比較先進,尤其在小額信貸等方面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比如設立農村合作基金,在貸款方式和抵押方法上進行多種創新。在國外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要結合自身實際來開創獨具特色的創新體系,成立我們自身特色的農村信托投資公司和農村租賃公司,不斷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注入活力。
4.完善農業風險分擔體系,著重發展農業保險,促進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的相互結合。首先,政府應盡快制定《農業保險法》,并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農業保險創造一個較好的法律制度環境;其次,政府可以控股或自己出資成立農業保險公司,籌集農業風險基金,為相關的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保障,以此來減少農業貸款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并可以以此來形成農村信用征信體系,完善信用評級,優化信貸結構。
5.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規范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方面,形成一個堅持商業運作與財稅補貼相結合之下的基準利率,各金融機構可以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確定對不同貸款方向的利率,既可以反映社會供需基本結構,又能體現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重視,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規范農產品期貨市場,擴大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發揮其價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保護投資者利益;還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加強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有利于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體現國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研究的進展. 浙江社會科學,2005(4)
[2]韓琳:完善中國金融供給體系的探討. 當代經濟 ,2008 (2)
[3]黃維健: 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需要五方面政策支持.理論探討,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