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復興是改變歐洲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一次極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在這場歷史變革中,人文主義文學作為一整套新的思想和文學創作理念孕育而生。它在反教會旗幟下生長,在反封建的浪潮中發展,以其獨有的特質、卓越的成就載入世界文學史。
[關鍵詞]文藝復興 文學 人本主義
一、背景
從14世紀開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各種手工商業大大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矛盾。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先后發生了規模較大的反封建壓迫的工人、農民起義。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者的思想體系是宗教神學,一切上層建筑都為神學服務,文化科學完全成了“神學的奴婢”。資產階級要推翻封建主義和宗教教會的精神統治,就必須摧毀這種對“神”的迷信,而強調“人”的作用。資產階級希望從古代文化中去尋找反封建神學的利器,而古希臘羅馬文化正是與宗教神學無關的古代文化的典范。他們把古希臘羅馬文化當成批判宗教神學的現成武器,聲稱要把湮沒了的古典文藝“復興”起來,并積極發掘、整理古代文藝作品,進而掀起學習、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熱潮。資產階級打著“回到希臘羅馬去”的旗幟,目的是要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新思想新文化。中世紀后期掀起的這場轟轟烈烈的復興古代文化的的運動被稱為“文藝復興”。
但實質上,這場運動并非古典文化的單純復興,而是資產階級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利用和創造,是他們用來摧毀封建神學,創立資產階級新文化的一種手段。文藝復興也并不僅僅是一次文學藝術的革新運動,而是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運動。這場運動始于意大利,后發展到德、法、英、荷等國家,幾乎波及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在這場運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們對人類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的人本主義文學以其獨有的特質、卓越的成就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的明珠。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具有鮮明的特點:主張用“人權”反對“神權”,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代表有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他們的作品都通過不同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對封建貴族和僧侶上層的惡德敗行加以嘲諷,并積極地傳播人性、人權、現世享受、科學知識和國家統一等新的思想觀念。
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就曾響亮的喊出:“我不想變成一個神,獲得永生永恒,或者一手攬住天和地。對我來說,人的榮譽就足夠了;這就是我所祈求的,我是凡人,我只求獲得屬于凡人的東西。”彼特拉克從小受古典文化教育,熱衷于搜集研究古代典籍。他第一次提出“人學”和“神學”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并提倡研究人文科學以對抗教會的神學。他在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最優秀的代表作是《歌集》。詩中歌頌了詩人對勞拉的愛情,表現了詩人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觀。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創造了十四行體,以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了勞拉的形體之美,刻畫出詩人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義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
與彼特拉克一樣,薄伽丘著名的短篇小說《十日談》也是以批判宗教黑暗、歌頌愛情自由為主題。全書貫穿著反對封建制度,反對羅馬教廷,反對禁欲主義,要求祖國統一的人文主義思想。小說以尖銳辛辣的筆法嘲笑、抨擊了宗教禁欲主義的虛偽,以人欲的天然合理性為武器,表達了凡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愛欲都被看成合理的追求,而不是教會所說的罪惡的思想,反映了人文主義者自我意識覺醒的轉向。
塞萬提斯則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封建社會解體時期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循著堂吉訶德主仆二人的足跡,描繪了西班牙王朝盛極而衰時期的種種弊端和敗行。小說不僅描繪了一副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畫卷,更是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生動而又復雜矛盾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常是對比與夸張并用,達到了諷刺的藝術效果。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和詩人,人文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在2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共創作了兩部敘事長詩、154首十四行詩、37部劇本和其他一些零散作品。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威尼斯商人》、《羅密歐和朱麗葉》等戲劇已成為不朽的作品。這些戲劇同樣貫穿著人文主義文學的思想。劇中不乏對封建制度和暴政的批判,同時也表達出人文主義作家對民族歷史和前途的關心,并意圖從民族歷史中尋找民族前途的答案。
三、影響
人文主義者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鋒,帶頭從中世紀種種思想牢籠中沖殺出來,用自己的創作廣泛地描繪了反封建教會的斗爭,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社會現實的真相。他們極力謳歌資產階級感情和情欲的合理性,肯定個人利益和對享樂的追求,對封建統治者和教權派人士精心編織的種種精神枷鎖作了毀滅性沖擊,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如果說文藝復興使得人們長久以來所構建的、并一直堅定不移地守侯著的精神家園頃刻間坍塌,那么對于長期受制于中世紀教會的人們來說,人本主義文學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人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視角去認識世界、認識人類。
參考文獻:
[1]曹曉青:新的時代 新的文學.湖湘論壇,2007年第6期
[2]楊周翰 吳達元:歐洲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薄加丘:十日談王科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4]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