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金庫”是指違反國家財經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未列入本單位財務會計部門賬內或未納入預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項資金。“小金庫”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干擾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擾亂法紀,滋生腐敗,危害嚴重,加強“小金庫”治理工作已是當前經濟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治理刻不容緩。
關鍵詞 小金庫 預算管理 私存私放 滋生腐敗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荊門市掇刀區在治理行政事業單位“小金庫”方面,由于領導重視,措施得力,成效明顯,近幾年沒有發現重大違紀違規違法事件。該區將治理“小金庫”作為反腐倡廉的重要內容,簽定了年初各行政事業單位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狀,實行“一把手”負總責。掇刀區委、區政府專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全區區直機關財務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各單位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必須嚴格實行收繳分離、罰繳分離,嚴禁坐收坐支,嚴禁私設“小金庫”。
財政部門對“小金庫”進行嚴格管理
掇刀區全面推行各項財政改革,不斷加強財政財務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鏟除“小金庫”的溫床,嚴格推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推行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堅持“以票控收”、“以收定支”,使收繳分離、罰繳分離落到了實處。36家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實行部門預算,單位所有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54家行政事業單位(18家二級單位)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取消了各單位所有賬戶,只設零余額賬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財政資金(小額零星支出除外)通過國庫直達勞務和商品供應商。會計集中核算成功向國庫集中收付轉軌,進一步規范了全區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
近年來,由于查處力度的增強,尤其是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各部門的財政性資金通過該體系運行,基本處于財政的全程監管之下,有效地減少了各部門私設“小金庫”的條件,而極大地增加了其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小金庫”更具隱蔽性,形式更加多樣化,資金存放周期短、周轉快,難以確定其屬性,為查處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強化監督查處。掇刀區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對全區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檢查,并加大了對違紀違規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如在2004年、2005年分別對兩個單位私設“小金庫”的違紀問題進行了查處,相關責任人受到了黨紀政紀處分;在自查自糾的基礎上,組織對力量對重點單位進行“小金庫”的重點檢查。自2009年7月以來,掇刀區財政局組織專班對重點單位進行“小金庫”的重點檢查,共查出“小金庫”3個,涉及違紀資金122萬元,分別給與了相應處罰,相關責任人受到了黨紀政紀處分。
“小金庫”的表現形式及呈現出的新特點
(一)“小金庫”外表可謂形形色色,內在錯綜復雜,表現多種多樣。具體表現為:一是違反“收支兩條線”規定,將應上繳財政的預算外資金,私自設置賬簿進行核算,即“賬外賬”。例如區農業部門一下屬單位,2009年度收支賬未納入合規賬薄,收支余額為63340.20元,形成“小金庫”。二是學校等單位各種補習費、征訂資料的回扣等收入不上繳單位財務部門,直接由各部門管理使用,形成“小金庫”。如區某中學2007-2009年度收取學生的補課費直接由學校辦公室、教導處、年級組保管,未納入學校財務統一核算,累計金額高達946496元,形成多個“小金庫。三是以物抵物或單位之間相互抵賬,收支均不入賬,形成“小金庫”。如企業間相互銷售產品,雙方只作產品出庫,不作銷售收入;有些單位將房屋出租或承包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用租金或承包費直接抵頂在承租方或承包方發生的招待費等費用,收支均不入賬。四是違規處置賬外資產且處置收入不入賬,形成“小金庫”。如區某執法部門2009年6月違規處置賬外資產一桑塔納轎車一部,處置收入30000元未納入單位合規賬薄核算,以現金形式存放在出納手中,形成小金庫。五是利用不規范票據收取費用且收到后未納入非稅收入管理,形成“小金庫”。如某單位利用內部往來收據收取公共資源費,且收取費用未納入非稅收入管理,形成“小金庫”。六是行政主管部門將收取下屬單位的管理費,不入單位財務賬,設立“小金庫”。
(二)、當前“小金庫”呈現出的新特點。
一是收入不入賬轉向虛列支出套取現金。近年來財政部門加強了對行政事業單位收費票據的管理,各單位收費必須使用財政部門的收據,用不開票、不入賬的方式將收入存放在賬外的可能已經很小。因此,少數單位違反財務管理規定,采用更加隱蔽的方式,虛列開支,虛開正規發票,套取資金。
二是多為單位主管財務的主要負責人。私設“小金庫”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在實施違規違紀的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他們往往站在本單位、本部門的利益上,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設立“小金庫”,但基本上都表現為主要負責人默許縱容或者授意指使。有的只有個別領導和少數“圈內人”知道,有的是領導班子成員共同研究決定,有些單位的財務人員甚至根本不知情。
三是“小金庫”與私分、挪用、侵占國有資產等違法犯罪密切相關。“小金庫”資金屬于單位隱性資金,無需審核審計和繳納稅款,使用受個別人支配,不但助長奢侈浪費之風,損害干部形象,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而且容易引發貪污侵占等犯罪。
“小金庫”的治理對策
“小金庫”是個社會現象,具有普遍性、隱蔽性的特點,問題由來已久,屢禁不止,可以說是一個“頑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小金庫”的問題,必須堅持標本兼治、堵疏結合、懲防并舉、綜合治理的方針。緊密聯系實際,增強認識,逐步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預防和懲治“小金庫”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教育學習,建立不想設“小金庫”的機制。要使領導干部,特別是單位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認清“小金庫”的嚴重危害性。道理要講透,危害要講夠。搞“小金庫”不僅違紀,而且違法,也違反規章制度。一旦搞了“小金庫”就象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卷入違法違紀的案件,損害的不僅是國家的利益、集體的利益,還有個人及家庭的悲歡榮辱。加強教育,要從思想上認識上解決問題。產生“小金庫”實質上是一種領導行為,單位的、部門的主要領導不同意、不默許,“小金庫”就產生不了,或很難產生;各級干部不僅自己不搞,而且要管好自己的下屬也不搞;對“小金庫”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縱容、主張搞“小金庫”的干部,都是對“小金庫”的性質和危害性認識不夠的表現;要用典型案例,用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教育,克服僥幸心理,增強遵紀守法意識。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建立不能設“小金庫”的機制。要不斷建立和完善財務制度,規范部門理財行為,特別是加強財務管理的內部審計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環節的漏洞,在源頭上斬斷“小金庫”的資金來源,使哪些想搞“小金庫”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庫”問題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目標之一,明確各單位、各部門“一把手”是“小金庫”問題的第一責任人,一旦發現“小金庫”,除了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外,還必須對承擔直接領導責任的相關領導實行責任追究。要研究制訂關于發生“小金庫”問題的處分規定。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規定,結合實際,把涉及“小金庫”問題的處分細分細化,增強實際操作性。在制度落實的過程中,形成相互制衡的循環,在工作機制上保證制度得到落實。從而使想設“小金庫”的單位和部門沒有機會去設“小金庫”。
三是加大監督處罰力度,建立不敢設置“小金庫”的機制。首先在加強財務監督和審計監督的同時,推行政務公開,建立健全一系列公開制度、監督制度,加強干部職工內部相互制衡。紀檢監察部門可以在內部設立有獎舉報電話,聘任監察員,監察部門牽頭,財務、審計參加,開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庫”專項督察活動,把對“小金庫”的專項督察活動納入效能監察的常態管理等,形成多渠道的監督網絡;其次是預防“小金庫”,除了完善相關財務制度,盡量杜絕財務漏洞外,還需要對私設“小金庫”現象予以嚴厲打擊。清理“小金庫”要全面、徹底;整頓“小金庫”,要結合實際,堵疏結合,懲防并舉,綜合治理,常態督察。同時,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小金庫”體系,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方面逐步加以完善,使領導干部不敢設置“小金庫”,最終實現遏止和根治“小金庫”的目標。
四是堅持疏導原則,建立不愿設置“小金庫”的機制。治理“小金庫”問題,如果只堵不疏,那么堵不勝堵。疏導就是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顧到和解決好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問題。體現社會主義分配的原則,該繳的一定要繳,該發的一定要發,但都必須經過單位財務大賬,嚴格收支兩條線。要結合工資制度改革,完善內部獎勵機制,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問題,充分調動干部職工工作積極性,使單位和部門不愿意去設“小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