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稅收專業化管理改革,是建立在國家稅務局和稅務干部充分相信納稅人,充分尊重納稅人,充分服務納稅人,以納稅人的合理需求為導向,用真情感化納稅人的基礎上,構建的一種全新的稅收征管模式。這種稅收征管模式能夠用制度保障稅務干部工作安全,違紀違法風險小,做到廉潔自律,拒腐防腐。
關鍵詞 稅收專業化 改革 拒腐防腐 廉潔自律
中圖分類號:D903
文獻標識碼:A
武漢市武昌區地方稅務局稅收專業化管理改革,針對稅收管理員管戶制度的權力延伸空間太大,改革取消了稅收管理員管戶制度,減少了納稅人與稅收管理員直接接觸的機會,同時實行“外出派出單”管理,規范了稅收管理員外出下戶制度,稅收管理員的下戶行為處于實時的管理和監控之下,較好地解決了稅收管理員“吃、拿、卡、要、報”的不廉潔問題,有效地減少了為稅不廉政的現象,做到廉潔自律,拒腐防腐。
稅收專業化管理改革,是以納稅人自覺申報納稅為主體,通過創新稅收知識培訓和納稅技能輔導,使所有納稅人都能夠實現自選申報;通過計算機對納稅申報的集約化處理、分析,找出未申報或中止申報的納稅人進行催促催繳,同時強化納稅評估,將異常申報加以篩選,監控納稅人按期申報;通過稅務稽查,加強執法補救措施,實現規范管理,糾正并處罰不真實的納稅申報,引導納稅人如實申報納稅,構建引導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服務管理體系,將納稅人的需求、稅務機關的要求與和諧社會的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目標一致、協調有力、關系和諧。
今年初,武昌區地方稅務局確立了“先辦后審”的征管方式。這種征管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納稅服務的思路,優化了征管工作的流程,對于貫徹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稅收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要求,實現湖北省地稅局制定的“依法治稅、信息管稅、服務興稅、人才強稅、廉潔從稅”的發展戰略。實行“先辦后審”,標志著稅收專業化管理改革進入了“用改革的實踐提煉改革的理念,用改革的理念指導改革的實踐”的階段。改革的實踐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對“改革理論的前置性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豐富、擴大、提煉、提升從“先審后辦”向“先辦后審”轉變的理論底蘊和外延內涵。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稅收意識淡薄,納稅人對稅法的遵從度不高。與此相適應,我國實行了以“先審后辦”為主的稅收管理方式,將審查置于辦理之前,將管理置于服務之前。這種稅收管理方式滯后于建設服務型機關、構建和諧稅收的時代要求。對“先審后辦”歷史成因及存在問題深刻反思,在傳統的稅收征管方式中,由于稅收工作是以“先審后辦”為理念,征管工作流程突出了稅務機關、稅管員的“審”,從而基層稅務局出現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不應該審。過去,基層稅務局在“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的同時,忽略了“不該做的事情不能做”的問題,造成了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以“企業白行匯算清結檢查報告”為例,本來是企業自己決定的涉稅申報事項,由企業白行申報、白行清結,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按“先審后辦”模式,企業提交匯算清結報告需要稅務機關的業務科室、稅收管理員依次審核、簽章后才能開票。在這種模式下,如果企業提交的報告有問題,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審核、簽章后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本應由企業自主承擔的責任變成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的責任,無疑是“引火燒身”、“替其買單”。
第二個問題是不得不審。按照“先審后辦”的要求,一旦納稅人提出要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對某一涉稅事項審核、簽章的要求,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就必須盡其審核、簽章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明知不需審、不能審,卻不得不審。這種“審”,損害了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的“執法安全”,給稅收工作帶來風險。
第三個問題是審不清楚。一方面,因為企業的經營情況十分復雜,涉及到方方面面,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要想準確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就“表”審“表”是無法“審”清楚的。另一方面,企業提供的信息,可能既有正確的信息,也有錯誤的信息。稅務機關、稅收管理員就“表”審“表”,不可能發現企業的錯誤信息,而企業的錯誤信息將導致稅務機關、稅管員隨時要為此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和后果。
由此可見,實行“先審后辦”,既不能劃清稅企責任,讓稅務機關、稅管員和納稅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給稅務干部帶來廉政防范風險;又不能解決“審”與“辦”的矛盾,使“審”有“隱患”,“辦”不及時、不到位。因此,“先審后辦”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形勢,必須對此進行重新設計。而實行“先辦后審”就是對“先審后辦”的改革,是對現代治稅專業化管理的制度性創新。
實行“先辦后審”,是從“以組織稅收收入為中心”擴展到“以滿足納稅人合理需求為導向”,從“充分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延伸到“充分提高對納稅人的信任度”。具體而言,實行“先辦后審”,就必須相信納稅人,但相信納稅人要用稅收信用等級來考量。對納稅人的個性化服務,要根據納稅人的信用等級來“先辦后審”。
實行“先辦后審”,重點要解決稅務機關面臨的審批流于形式、征納雙方責任不清、納稅人等待時間長或“勤跑”稅務所找稅收管理員,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存在潛在的涉稅風險和腐敗風險等問題。正是基于對“風險”的防范,武昌區地稅局按照“辦稅前臺集中、服務外部拓展、業務內部流轉、質量后臺控制、信息多方共享”的改革原則和“消化經驗、轉化方案、優化措施”的工作要求,積極穩妥地對稅收專業化改革過程中的前期配套和后期管理不足問題從制度、機制上進行“約束和堵漏”。
通過稅收專化改革,規范稅收管理員的自由裁量權,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工作安排權。在“先審后辦”模式下,一方面,稅收管理員手中權力過于集中,自由裁量權過大,監督審計手段對其難以發揮作用,這就為發生為稅不廉和失職瀆職行為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稅收管理員的工作安排缺乏科學統一的制度規范,導致工作自由度過大、管理控制力過小。新的“先辦后審”模式,通過“專業化分工”,按事設崗,分崗管事,將稅務所資源進行重組,對重點稅源分行業管理,一般稅源分事項管理,基本取消了稅收管理員管戶制度,從而淡化了稅企人員之間過于濃厚的個人關系,規范了稅收管理員的行為。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對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實行“團隊化”管理,對內實行“工作清單”制度,使稅收管理員由原來的“自選動作”到嚴格執行規范的“標準動作”,不踩“高壓線”,遠離“紅線”;明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提倡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為構建一道堅實的安全防護網提供了“流程保障”。
通過稅收專業化改革,稅務機關以辦稅服務廳的改革為“發動機”,進而推動稅務所工作職能調整和科室職能重組。納稅人找稅務機關申請辦理涉稅事項,一律由辦稅服務廳受理;稅務機關找納稅人調查核實事項,一律由專門的管理機構完成。稅務機關采用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專業化分工、團隊化管理、扁平化流程、協作化控管、信息化支撐”為突破口,以“強化服務、強化征管、強化評估、強化稽查”為載體,以“先辦后審、事后監管、違規追究”為保障,采取“寬辦、細管、嚴審”的制度和舉措,防范了稅收執法風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昌地稅辦稅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