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3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僅靠觀察是不夠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尤其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活動,建立千克、克的質量概念 以及它們的進率關系,增加學生對千克和克的感性認識,并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3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同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小組合作能力,但本節課操作活動較多,需要教師明確要求和有效的組織引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感受并認識千克、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1.課前收集生活中物品的質量數據,了解常用的秤。2.每小組一個臺秤,每個小組2袋500克鹽,2分、1角、5角、1元硬幣。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臺秤,天平,2袋500克鹽,一小袋蘋果,硬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背一背”游戲:請3名學生到講臺前,其中一名學生分別背另外兩名學生(兩者體重有明顯區別),背的學生將感受匯報給全班,感受人的體重有輕有重。
2.實踐感知:每名學生掂一掂桌上的課本和字典,感受物體的輕重,同桌之間說一說。
3.揭示課題。
師:生活中的人或物品都是有輕重的,這節課我們學習它們到底有多重。 (板書課題:有多重。)
4.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物品的質量數據。
(匯報時兩種情況:①以“千克、克”為單位。②以“斤、公斤”為單位。)
對學生的收集結果給予肯定及贊揚。
師:生活中,我們所說的質量就是指物品的重量。“斤,公斤”是我國常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而公斤和千克是等重的。我們常用千克和克來表示物體有多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它們。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和實踐,讓每個學生都感知物體有輕有重,以及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單位來表示物體有多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調整過程:設計之初,我進行了課前調查:1.學生對物體有輕有重有所了解;2.學生對“斤、公斤”比較熟悉,但也只是局限于“耳聞”,對其具體的重量不甚清楚,而“千克、克”的概念更加模糊。因此,在“情境”的生動性、真實性、有效性上,最終設計了“背一背”游戲和每名學生分別掂一掂課本和字典這兩個活動,讓學生兩次感知生活中人或物都是有輕有重的,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迅速地整合到本節課中,從而引出課題。
另外,結合生活實際出現的“斤、公斤”,如何合理地適度地與“千克、克”過渡銜接?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課前調查的匯報情況,順勢介紹“斤”、“公斤”這兩個單位是我國常用的質量單位,而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千克和克”,進而介紹千克與公斤、斤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的學習掃清障礙。)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一) 認識秤
1.師:要知道一個人或是物體到底有多重,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可能出現直接看包裝上的信息,或用秤量。)
師:你們看到過生活中的哪些秤?
(課件出示各種秤圖片:臺秤,天平,電子稱,彈簧秤,磅秤等。)
2.讓學生觀察實物天平和臺秤:①秤面上有什么?②如何秤物體的質量?
(指名匯報, 師適當地補充說明其用法,并介紹秤上的kg,g是千克和克的符號表示。)
(二) 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
①請學生用臺秤稱一下兩袋鹽的質量,讀出秤的指數,知道兩袋鹽重1千克。
②師引導學生完整地說出兩袋鹽有多重,并板書:1千克。
2.掂一掂。
小組內每位同學掂一掂這兩袋鹽的質量,體會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說一說自己對1千克的感受。
3.估一估,再稱一稱。
①估一估:掂一掂手中蘋果,根據掂鹽的感受估計一下1千克蘋果大約是幾個。(師板書學生估計的數目。)
② 稱一稱。
要求:估計之后將這些蘋果用臺秤稱一稱驗證,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
(調整過程:這一環節的最后設計是基于課堂實踐之后。初次的設計,將估一估、再稱一稱這兩個活動同時拋給了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在試教時,我深入小組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將估一估的過程省略了。
在課后研討時,有老師提出這樣的建議:教師讓學生拿出蘋果,先估1千克有幾個,后動手量。能不能把這一環節分開。步驟1:就讓學生估有幾個,也可以適時板書兩個數據。步驟2:讓學生動手量,量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參照黑板上的數據,多了往下拿,少了往上添。這既體現估后要驗證的教學思想,也為下面的匯報做好了準備!
估一估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1千克至關重要。這是學生在秤鹽、掂鹽活動初步感受1千克的質量基礎上,通過掂蘋果去估計,再次加深對1千克的感知認識。若沒有估計的過程,就失去了設計這一環節的意義!根據其他教師意見,我對這部分設計進行了這樣的改動:讓全體學生掂一掂自己手中的蘋果,根據掂鹽的感受估計1千克的蘋果大約有幾個。教師適時地板書學生估計的數據,之后再放手讓學生實際稱一稱驗證,再次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再次試教時,學生在估計基礎上,稱量時能夠及時對1千克的蘋果個數進行調整,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形成了很好的千克表象認識。)
4.找一找。
①小組內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掂一掂并稱一稱。
指名說一說哪些物體大約重1千克,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②幾千克質量的感受。
掂一掂身邊的物品:書包,猜測大約是幾千克,然后稱一稱,再次掂一掂感受2千克、3千克的質量。
5. 說一說:以千克為單位說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質量。
【設計意圖:加入掂秤書包的過程,再次體驗幾千克的質量,從生活中入手,為學生建立質量的參照系。】
(三)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師:我們通過動手操作活動親身體驗感知了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現在,用臺秤稱一稱手中的一枚2分硬幣,看看它有多重。
生稱重,發現問題:秤指針沒有變化,看不出來質量。
師:是啊,要怎么才能知道這樣較輕物體的質量呢?
生思考回答,用天平。
師:稱較輕的物品有多重時可以用天平稱,一般用“克(g)”作單位,
(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索出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質量單位的必要性。)
師:(示范)用天平稱一枚2分硬幣,質量約為1克。(“約”:接近1克。)
學生掂一掂手中的硬幣,感受1克的質量。
學生稱一稱:小組內稱一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感受幾克的質量。
再通過估一估、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感受并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再次掂一掂:將1千克鹽和1克的硬幣分別放在左右手掂一掂,感受輕重的對比。
師:比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多次實踐,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對于輕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養學生估計能力與數感,學生學得輕松。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生活離不開數學。】
(四) 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1.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鹽,能算出這兩袋鹽的質量嗎?
生計算:1000克。
2. 稱一稱:將這兩袋鹽用彈簧秤稱一稱,其質量是1千克。
師: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討論。)
板書: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說一說在哪兒看見過“kg, g”這種符號。
4.練習:P20第二題 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在學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后,讓其自主探索通過算一算,稱一稱活動發現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更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相關換算練習鞏固學生對進率關系式的掌握,為今后解決實際問題做鋪墊。】
三、閱讀教材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2.質疑:師:對于本節課的學習還有哪些疑問?
生提出疑問。(生生解答,或是教師解惑)
(調整過程:3年級的學生已經逐漸地形成了思維模式,思維的有序性、嚴密性也逐漸地增強,而閱讀理解也有了相應的提高。根據同行的建議,在體驗感知結束后,應該給學生一個充分閱讀教材的過程,使交流探索,體驗感知式學習與自學有機的結合,對于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也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我加入了指點學生閱讀教材,體會編者意圖環節的這個設計。)
四、鞏固練習,實踐活動
1.P20 第一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臺秤,注意計量單位。(生獨立完成,反饋。)
2.填一填。(課件出示:填上適當的質量單位千克或克。)
(生通過對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實際填空。)
3.趣味練習:
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學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稱一稱驗證,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五、課堂總結
師:對于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作者單位:大慶市萬寶學校)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