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師范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給教師的建議》是每位教育者必看的經典之作。那時候我迫不及待地把它請進我的小書架。15年之后,書架上的它依然那樣醒目,因為在每頁書中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甚至有些潦草的字跡,書中還夾著分門別類的提示簽。這些樸實的文字,豐盈了我的心田,猶如在與大師對話,可以感覺到穿越時空的心靈相通。大師的智慧,養育了我的精神。滿頁的墨香,浸潤了我的青春,更照亮了我的教育人生……
記得初為人師時,我被繁重的工作壓得手足無措,總覺得時間不夠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于是,我便開始暢游書海的快樂之旅。
當我站在課改前沿,沉浸在看似熱鬧的課堂上沾沾自喜時,蘇霍姆林斯基喚醒了我,他說:“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這使我清晰地認識到,課堂的教學形式要圍繞課堂的本質來選取,要引導每個學生積極思考,獲取新知識,促進智力的發展。不管形式如何,如果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智力的發展,那就是華而不實的。于是,我步入了探索之路。從研究小學數學、語文全部教材做起,我更明確了努力方向,要能“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系正好在那里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我從提問設計開始進行了自己的真正課改。讓提問是節奏明確的鼓點,讓學生能踏出優美;讓提問是傳出的到位球,讓學生能扣出精彩。在大師的引領下,我成為了課改先鋒,一張張獎勵證書使我的教育生涯熠熠生輝。
今天,我與全校教師“同讀一本書”,在真誠地交流和精彩碰撞中,蘇霍姆林斯基鼓勵著我,讓我真正學會了思考。因為一直以來,我總是脫離不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學生、想課堂,尤其是個人情緒化的思考更加重了困惑。在與同伴的分享中,我深刻地感悟到:“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只有我們學會身處學生其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切身體會來龍去脈,擺脫異己之見、摒棄盲目臆斷,才能默默守護教育的凈土。思考讓我和同伴集思廣益,合作互助,研究出了有效設計作業,合理創設情境等策略與方法,讓我們不僅在專業成長中闊步前進,更讓我們結伴走向了更高境界的心靈殿堂。
“當一個孩子跨進學校的大門成為你的學生時,他無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對他來說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來,你就是指揮、理智和道德的典范……”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啟迪著我, 溫暖著我。讓我常讀常新,百讀不厭。每次打開它,每次細讀它,每次重讀它,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有信心、有激情、更有底氣。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馬家溝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