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些地區請名師上公開課蔚成風氣,可以說風靡大江南北。為了更好地發揮名師公開課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名師公開課的問題進行一些思考。
一問:名師公開課上給誰的?
課應該給誰上?毫無疑問,當然是學生,這是對于我們普通老師說的,而對名師的公開課來說就不盡然了。名師的公開課是一個教學“特例”,是與我們的常態課完全不同的課, 是特殊的老師在特殊的地點上特殊的課,是一種有開課目的、有研討過程等的“觀摩”活動。名師公開課是對他人公開的課,而我們的常態課是專對我們自己的學生的;名師公開課大多借班上課,地點多在舞臺、會場,教師不僅把課上給聽課的學生,還把課上給這些學生之外的聽課者,或主要是把課上給這些聽課者。這些外人主要包括本系統專家、領導以及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開課上,這些人主要是充當評價者,監督者或觀摩者、取經者。
二問:好的名師公開課應該是什么樣的?
綜觀當前的名師公開課,大多是傳經送寶式的,課堂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不必要的表演色彩。從教學設計看,教者反復推敲了所提的問題,由教師代替學生發問,而且所發之問往往經過了執教者煞費苦心的推敲。一是問題不難不易,估計學生在一至兩分里能答出來,因為問題難了會冷場,問題易了有“未培養能力”之嫌。二是問題一環套一環,把學生套入預設的“埋伏圈”。課堂上有問有答,讀讀議議,熱熱鬧鬧,自然能博得眾人喝彩。我們常常聽完很順暢,但心里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有人甚至發出“孩子講大人話”“課堂時時有名言”的感慨。偏離了教學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水平;公開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中看不中用。
一節好的公開課應該是什么樣的?大家普遍認同的是這樣幾點:第一,應該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對新課程的推進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比如于永正老師的課;第二,應該讓學生有實在的認知收獲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應是一堂真實的課;第三,應該是可學、可用的,比如特級教師薛法根的組塊教學,塊狀的教學模式讓課堂簡單起來,沒有華麗的包裝,追求的是深刻的簡單,一線教師感到親切、實在,大多能學得上手;第四,應該具有研究的價值,竇桂梅老師是“新生代”特級教師的領軍人物。短短幾年時間,從《再見了,親人》《秋天的懷念》《圓明園的毀滅》到《晏子使楚》,從“三個超越”到“三度”,竇桂梅老師越來越成為爭議人物,其實這就是有研究價值的一種體現,因為這樣的課會激發我們研究、探討的熱情,引領我們在教學的路上不斷前行。
三問:名師公開課與常態課有何區別與聯系?
常態課是家常便飯,比較隨意,吃飽就行,公開課是宴請賓朋的大餐,精心烹制,講究形、色、味;常態課是平時衣著,夏能防曬,冬可御寒,公開課是T形臺上的時裝,華麗鮮艷,賞心悅目,但不是每一件都能穿出來。
大餐、時裝是藝術,教學同樣也是藝術,需要提煉、需要探討和提升,所以說公開課要高于常態課,不是常態課一成不變的翻版!用公開課的舞臺來讓教師展示教學藝術的風采同樣未必就是最真實的,但是源于真實的實踐!名師是十年磨一“課”,光鮮亮麗;我們普通教師都是日復一日,課復一課。公開課與常態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者說這兩者的目的是不一樣的,當然常態下的公開課可以作為公開課的一種取向,但也沒必要要求公開課一定就是常態課。常態課屬現有發展水平,公開課要經努力和同伴相助甚至專家指點才能達到。只有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把公開課還原為常態課,達到上課自如。
四問:怎樣看名師的公開課?
事物都是辯證的。一堂課的效果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堂課的精彩是師生共同的精彩。只有高素質的學生,沒有高素質的教師,上不出精彩的課;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沒有高素質的學生,同樣上不好課。因此,僅僅把一堂課的精彩歸功于教師,是不公平的,是片面的。試想,有哪個名師的公開課喜歡給基礎最差的學生上?因此,我們聽名師公開課必須明白,它的精彩,是有條件有局限的,盯著名師看,以名師的“精彩”代表課的精彩、代表學的精彩,盲目崇拜,那就是走入“只看熱鬧不看門道”的誤區了。
名師的課是名師個人素質和生活歷練的結果,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不要期望通過一節兩節課就把名師的經驗、風采學到手。名師的課,有成功之處,也肯定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以冷靜的頭腦,科學的態度,進行思辯分析,吸其之長,避其之短,才能學有所得。有人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這正如農民種莊稼,從播種到收割,有許多不同的問題和變數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要看見別人在施肥,或者殺蟲,就以為這就代表了種地的全部,盲目跟進,以不變應萬變,這樣是永遠種不好莊稼的。
五、聽名師的公開課,究竟該學點什么?
對我們而言,名師的課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引領,把我們引向一個更人文、更人性,更科學的課堂。學名師的課,學其課外的東西,鞏固自己課內的陣營,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存在價值不僅體現在教學藝術上,更體現在其獨特的思想價值上。
首先,學名師,不能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地看見什么就學什么。同樣的一節課,或激情澎湃、或詩情畫意、或娓娓道來。我們聽了這些課,能學到什么?那么多風格,并不一定適合你,目的應該明確,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要知道技巧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可學,比如建構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
其次,學名師,最好的方法就是蜜蜂方法。蜜蜂采集百花的甜蜜以后,經過釀造,然后吐出甜美的蜂蜜來。蜜蜂既有吸收又有制造,這是做學問的方法,我們要博采眾長,在消化的基礎上研究性地學,創造性地實踐。如果盲目的套用名師的經驗、技巧,就很容易上演東施效顰或邯鄲學步的故事,必將得不償失。要腳踏實地多學幾位名師——取眾之長更能補己之短。
再次,學名師,追求學問情懷。透過名師課堂,名師的書,學名師的文,聽名師的講座,觸摸名師的人生,或許更能找到上好課的捷徑,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我們看到他們從教書育人中獲得的快樂與成就,他們是把教育當做事業來做的人。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發展中的生命個體去呵護,助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雙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笠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