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在冬天里砍掉了一棵枯樹,但到了春天卻驚奇的發現樹樁上又萌發了一圈綠綠的嫩芽,于是父親對孩子說:“當時我以為這棵樹已經死了,樹葉掉得精光,光禿禿的樹枝不斷地往下落,一點兒活力也沒有?,F在才知道它確實還活著。孩子,不要忘了這個教訓:別在冬天砍樹,無論處于何種狀態,決不要事先得出消極結論?!甭犃诉@個故事,我陷入了沉思,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一個淘氣又不好學的孩子,因為老師失去信心,也漸漸地失去了活力,于是父母或老師就過早地下結論:哎,這個孩子無可救藥了。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可塑的幼苗前途令人擔憂……
慢慢從沉思中走出,去審視眼前的50多個可愛的孩子。由于我的提前“預知”,是否也在決定著“可塑幼苗”的“厄運”?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個叫小華的孩子身上。他的家是“殘缺”的,一個離異家庭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殘缺”的愛。他跟隨著父親生活,由于父親經常外出打工,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致使小華經常不完成作業。他學習成績很差,上課經常不認真聽講,不僅影響自己,還擾得前后左右不得安寧,下課時常打人、罵人,頑劣得很。看到他,想起他以前的種種,回味一下那個故事,“我要讓這個小樹苗充滿活力,茁壯成長。”這個想法在我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下課了,我和學生像往常一樣分享玩耍的樂趣。這時我看到在一旁呆呆望著我們的小華,從他眼中我讀到了那份想融入大集體的渴望。我毫不遲疑,請他過來加入我們的“老鷹抓小雞”的隊伍。上課鈴聲響了,他那戀戀不舍的歸隊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上課時,我又請他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并及時表揚了他的正確回答。整節課下來,他有10分鐘的時間認真聽課,這與以前的他比較進步很大。下課了,我找他談心,談他的父母,談他感興趣的話題,并為他換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同桌,以督促他上課的紀律和學習。慢慢地,他從一節課能認真聽10多分鐘到一節課都能緊跟上課的進度,下課依舊向我談著他的收獲。慢慢地,他不僅上課認真聽講了,還能和同學和睦相處了,以前的“惡習”也慢慢一去不復返了。這慢慢轉化的過程,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我及時給他的父母送上了“喜報”,夸贊他的進步,父母的驚喜溢于言表,感謝之詞多多,我的心中感慨也很多……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需要改進的方面,我們又怎能苛求我們的學生盡善盡美呢?但是,我們作為他們的師長,應該去發現他們的不足之處,去不斷地塑造他們、改變他們,讓真善美在他們的身上閃光。
孩子是可塑的,無論在何時,用一顆包容的心愛護他們、呵護他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擔子不輕,教育之旅坎坷而漫長,可謂任重而道遠。執著走下去,看看滿園的桃李,嗅嗅清新的花香,自語:育人為己任,無悔此生。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江岸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