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想闡述的觀點是關于“意象”的,然而在本文中卻多偏重于用“具象”一詞,而只有在文章末尾才出現“意象”一詞,其原因就在于,“具象”多是真實“情境”的描寫,這在大多數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都是如此。而“意境”則融入了作者想象的成分,“意象”則將二者(具象和意境)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由“具象”和“抽象”合力打造的感覺世界,感覺的方向往往由作者的心境加以左右。
本文偏重于對“意象”的理解,這多少有些“唯心”的成分。所以闡述時還是以“具象”偏多為好。
至于其中用詞(概念)的“準確與否”,全在乎個人理解了,伯牙絕弦,知己為音。
“胸有成竹”的典故想必多數人都知道,其大意就是在畫竹之前,要反復觀察、揣摩竹子的形象,直至閉上眼睛滿腦都是竹影飄搖,落筆時“竹從心生”,自然形象生動。
語文閱讀教學中,有關“情境”描寫的部分亦有此一比,在多數語文閱讀文章中,都具有較強的“具象”描寫,如景色、形象等。這些“具象”的東西,在作者那里是經過仔細觀察,通過深思熟慮而生成的,在作者的頭腦中一定是當時“情”“景”的具體形象,由此,作者試圖用語言文字將頭腦中的“具象”再現出來,以表情達意,抒發作者當時的“情懷”。
故此,我們在理解文章時就有必要將當時的情景真實的再現,或說還原,而我們所依托的就是作者付諸筆端的文字,這需要一番工夫,且不說作者的文字華美與否,單就作者表達的“準確性”這一點就足以令讀者花費一番苦功,我們不僅要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景”“象”,同時還要分析由作者當時心境所帶來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幾時有、千里共嬋娟……”,在不同詩句中所表達的“月”的含義定然有所不同,給人的感覺也有所不同,這是由作者的心境帶來的變化,而由于“月”這一形象的“單一”和“普遍”,【單一是因為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的月亮大體如此,簡而蓋之無非“圓缺”兩種幾何形象,近時“大亮圓”,遠時“小暗缺”,其他特異情況除外;普遍的意義則是因為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的都是這一輪月亮,所為不同的只是時間的變化而已。】人們對之感懷不會有天壤之別,而大多數范疇內的“具象”描寫則要復雜得多,因此在作者的表述和讀者的理解上未免偏差。
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呈現的文本,尤其涉及“具象”描寫的部分,教師往往要學生找出描寫的重點詞語,體會如此描寫“好在哪里”,經常性的情況是師生們共同將精彩的、重點的詞語從文章中剝離出來,挖空心思地找出如此用詞的“好”來。其結果常常是將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整體的“意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形成“具象”,從而無法“入景、入境、入情”,輕則偏離了作者的本意,重則完全肢解(枝節)了作者“具象”描寫之于心境的表達需求。
我理解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在語言文字推敲、語文表達技巧、情感浸染熏陶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再現作者的心靈“意象”、體會作者的“心理表述”則是全面、具體、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礎。而在此過程中,全景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則是將“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會貫通的最重要環節。唯有此,我們才能在體會中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進而在“意象”所營造的氛圍中理解作者表情達意所使用的手段。
如何在教學中全景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呢?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所謂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均有不同的理解,在頭腦中形成的具象也就有著差異。尤其在小學生頭腦中,與成人的思考又有一定的距離,大家的思維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也是達成“意象”一致的難點。這就使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是否允許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理解得不一致呢?這在中國的考試制度左右下,顯然是不行的,因為大家最終只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盡管有些題目的結果可以有所擴展,但大體的意思必須保持一致。
所以描繪并展現作者文本中的“意象”就需要教師下一番工夫了,這個工夫的結果就是學生們不再出現文本表述的差異,從而達成認識的一致,盡管這種局面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對于教師苦口婆心的結果卻是有所助益的。
關于如何實現“意象”描述的一致,我本人也只是引起思考,并沒有形成很好的經驗,但我以為如下意見可供參考。
一、修煉良好的語文素養
最好的教育既要來自心靈,又要來自語言,而語文素養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都聽過于丹的論語解讀,或者說很多場合的演講,我們從于丹的語言中似乎感受了一種力量,一種語言的力量,這種力量幾乎可以改變一個人舊有的觀念,讓人的心靈在瞬間得到凈化或解脫,她所描述的藍天是純凈的,她眼中的白云是純潔的,她所面對的心靈都是美麗的,原因就在于其幼年及至成年后不斷積累的語文素養,是語言完全覆蓋了她靈魂的天空,使之在語言所形成的境界中成為哲人。凡事皆有善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從善者必然“如流”,只有純凈、向上的心靈,才會心無旁騖,才會專心致志,這不同于“惡”者,盡管只是因其“小惡”也會心存雜念,而難以集中。人只有心存善念及至專心致志時才會用心做好一件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意象的描述中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心靈的偏狹很容易將“此事”說成“彼事”,而所謂“彼此彼此”只能用在謙詞中,或者用在心不在焉、別有用心的地方。
二、修煉良好的表達能力
教師表達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加以完善,即口頭表達和文本表達。表達能力需要深厚的語文素養,而有了深厚的語文素養不一定具有很好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需要修煉,有些人是渾然天成,而有些人則需要后天修煉,教師尤其如此,每位教師都不是演講家,但工作的性質又需要教師成為一名能夠打動人心靈的“演講家”。所以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多思考,多在心里進行多角度的表達訓練。如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表達得更流暢,更具感染力,更能影響學生的心靈,教師可以在心中反復強化訓練,直至自我感動為止。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同時教師還要進行經常性的文本表達訓練,多撰寫反思文章,對撰寫的文章進行反復推敲,達到流暢、有感染力。
三、修煉你的學生
學生修煉的重點在精神。人的追求乃至境界主要的決定因素在于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定位,學生亦如此。所以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團結、和諧、堅忍、奮進等優秀品質,并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加以養成。要在學生教育過程中使之明確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實現價值的方法、途徑。我認為在實際的運作中要忌諱空談大道理,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不同的情境和場合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同樣的一套成功教育案例,放在此地會成功,而放在彼地就可能被視為笑談,這就如同語文閱讀理解一樣,要結合不同的語境和情境理解作者此言的意圖。
人只有在內心深處對某事認知并接受才會真心投入精力去實現既定的目標,我們的老師經常是費盡口舌做知識技能的講解傳授,結果卻差強人意,我所經歷的眾多教育實踐告知我,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不在于此,對于教師所進行的傳授沒有入腦入心,這種情況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徒勞無功。所以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尤為重要。
其實,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承載的很多,我們需要修煉的亦很多,但只要我們專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其他則可觸類旁通,當我們能夠打開一個人心靈的時候,那么我們的教育又豈能簡單的用“成功”來表述呢!
(作者單位:方正縣第一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