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教師是學生與文本的中介和“橋梁”。本節課設計力圖創設良好的對話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字符號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蘊,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學內容: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第9冊第6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學目標:
1 .理解地震中的父與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父愛的偉大,以及由父愛帶給兒子的巨大精神力量,面對災難勇敢堅強,關心他人。
3.領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堅定的信念與父愛的傳遞創造生命奇跡。
教學策略: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采取了“以點帶面”的教學策略,全息解讀文本,擇取精華,刪繁就簡。這個點就是“父親愛的了不起” 和“兒子‘讓’的了不起”, 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試圖借助精心的設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回應,牽引學生感情于字里行間。
教學方法
1.以讀代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地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才能潛移默化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3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1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2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3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3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
由這一片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但父親依然堅持的場景,從中還能體味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讓”得感人肺腑。這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這一“讓”精巧地將父子重逢,相互對話的情景統領起來,甚至與文章中心無痕融合。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采取讓學生自由讀、有感情讀、同桌分角色讀、表演讀、師生對讀等朗讀方式來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2.綜合訓練,人文積淀。
面對不同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用綜合性的語文練習促進學生的閱讀,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習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運用之外,要書聲瑯瑯,也要靜思默讀,還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這節課中,我引入“聽話想象”:在教師的范讀中,請學生閉眼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里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說話”:漫長的36個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緊摳重點詞、關鍵句,反復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用心說。讓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學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想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訓練點、不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熏陶。在這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淀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達到“文能逮意,情能勝物”的語言表達的佳境。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我力求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展開聯想與想象中學會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以讀促思,以想象促進理解,深入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出感情來。在反復朗讀想象中進入文中情境,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這樣讓學生知道了“讀、想象”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收集有關地震的資料。
2.布置學生自學生字、生詞,查字典及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意。
4.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簡單記下理由。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讓學生匯報收集的有關地震的資料。
2.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視頻短片。
3.讓學生自由說感受。(悲傷、難過、痛心……)
4.師導入:地震是多么殘酷,頃刻間,它使人無家可歸,奪取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在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的一次地震中,有一對父子,他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板書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
課前布置收集資料,是為了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匯報資料后,播放視頻短片,自由談感受,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口語訓練提供了一個平臺,更為學生盡快進入文本作好鋪墊。
瀏覽全文,粗知大意
1.默讀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問: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從哪些地方能看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呢?(學生各自在文中找,勾畫,讀,作批注。)
[設計意圖]
先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再讓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直奔主題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發揮“以點帶面”的功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品讀感悟,體會親情
第一,了不起的父親
學生匯報:
1.時間漫長。(隨著學生的朗讀投影打出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到處都是血跡。)
(1)師:從這段描寫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從哪個詞句體會到的?
(學生可能會說:我看到了一位執著的父親,他挖了36小時了,還是不放棄;我看到了一位極度疲勞的父親,雙眼布滿血絲……)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出你感受到的了不起的父親。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人物形象。以說、讀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2)引導感受時間的漫長。
師:8小時有多久?36小時呢?(生:一天半……)
師有感情朗讀12自然段,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里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么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學生自由說,可能會說,這里危險,父親沒吃沒喝,沒休息,衣服掛破了,雙手劃出一道血口子……這一切他全然不顧。)
引導學生想象訓練,感受字里行間的意蘊,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句意。
(3)師: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是把時間羅列出來?
引導學生體會父親挖的時間長,歷盡艱辛,父親的執著,不放棄。
(4)學生有感情朗讀。
2.不聽勸阻。(5~11自然段)
(1)師:哪些人來勸過他?父親是怎樣表示的?
引導體會父親的堅定信念。
(2)師生合作讀這部分。(一生讀旁白,教師讀父親,其他學生分角色讀不同的人物。)
教師與文本、學生之間互動,發揮教師的示范橋梁作用。
(3)同桌分角色朗讀。
師: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他這樣做?誰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3.重新挺立。(學生回答完后。)
(1)師:是啊,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親,當他看到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人們都來勸阻他,讓他放棄時,回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時,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提煉出中心句,情感進一步推進。
(2)師:這句話,是統領全文的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感受父愛的深沉、平凡、偉大。(板書:父:對兒子的愛。)
第二,了不起的兒子
1.師(過渡):父愛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兒子。課文哪些地方體現了兒子的了不起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出相關句段。
學生匯報
(1)先人后己。(隨著學生的回答投影打出第23自然段。)
師(追問):阿曼達才7歲呀,這力量的源泉來自哪里?(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兒子: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的愛。)
引導學生領會由父愛、信任帶給兒子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兒子由此產生愛的升化——大愛無疆。
(2)在災難面前勇敢堅強,鼓勵同學。
師生動描述地震前后的情況,接著說明:阿曼達和同學們在這里待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漫長的36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面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同桌互相說,學生自由說。)
引導學生再次展開想象的翅膀,進一步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師(過渡):7歲,才是1年級的孩子,小小年紀在災難面前如此勇敢堅強,這種神奇的力量來自哪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生: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師:是偉大的父愛成就了這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板書:了不起。)
2.請學生自由組合分角色讀父子對話部分。(投影出示去掉旁白的對話內容,去掉旁白的分角色讀更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情節緊湊、生動,有助于深化感悟。)
(自由讀,表演讀,評讀。)
3.師: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終于劫后重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4.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么?(父愛的偉大,感恩父母,父愛的力量是兒子的力量源泉……)
5.領悟寫法。
師:全文洋溢著濃濃的父子深情,但卻沒有一句話寫父愛偉大的句子,可我們卻對父愛體會得如此深刻,能說說你是從哪體會到的,又是怎樣體會到的呢。
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進行細致刻畫,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引導體會學習方法:反復讀,展開豐富的想象。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難點部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教師巧引,讓學生想象,反復讀、說來感悟父子的思想品質,受到美好親情的感染與熏陶,同時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
五、課外延伸,情感升華
師:只要生活繼續,感人肺腑的親情與友情的故事還將上演。大家可以在課后閱讀更多這類文章,并付諸行動,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真情。
[設計意圖]
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課堂上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思想與心靈的碰撞與交匯。課下,讓學生的這種心動延續,走進生活,使得語文學習與我們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使得每一節語文課在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心靈的一次凈化與洗滌。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更層次的統一。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海浪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