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看到雙城市五家鎮中心校閆晶老師和尚志市一面坡鎮中心小學劉秀楊老師分別執教的“圓的周長”一課,精心的設計、精巧的教學流程、精彩的課堂呈現,可謂風格各異,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這兩位老師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個人的感受。
一、精心的教學設計是建立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之上的
兩位教師在進行“圓的周長”教學設計時,是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精心設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造了充分的時空和機會。例如閆老師能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從復習正方形的周長到認識圓的周長”將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創設問題情境“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從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猜想、驗證、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能力。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計算小明騎一圈有多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而劉老師則是以問題驅動,有效開展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學生較好理解了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一切都水到渠成。
這兩位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他們能認真研讀教材,具有比較強的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劉老師以“不公平的比賽”引入首先通過畫圓、剪圓觸摸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而閆老師則在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獲得了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以及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關系的理解,通過猜測、驗證、觀察、推理、做一做、算一算讓學生認識圓周率,會計算圓的周長,真正體現了做中引入新知、做中建構概念、做中發現規律。兩位教師別具匠心地創造性使用情境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精巧的教學流程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真學習、真探究、學真知的學習課堂
兩位教師為我們呈現了,以“創設情境——新知探究——新知運用”為主線,在各個環節中設置適合學生的“跳一跳,就可摘到桃子”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拾階而上、各個擊破的精彩課堂。
例如在劉老師的教學設計中,上課伊始,先以“你知道哪些關于圓的知識”談話導入,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為新授作了鋪墊。接下來,為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借不公平比賽,讓學生通過圓周長的表象,明確圓的周長概念。通過用“越…… 越……”這個關聯詞說一句關于圓的周長的話,使學生意識到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有關。接著出示問題探究發現,環環相扣,逐步逼近圓周率,進而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再如在閆老師的流程中,讓學生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及周長與邊長的關系。現示一個內切圓時,又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它們的聯系,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猜測出周長與半徑的關系;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親身實踐,認識圓周率進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最后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不僅有趣味,而且充滿了數學味,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不斷豐富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被激活的狀態。
學習活動是課堂核心,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真正的探究才會有真正的收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心理學實驗證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動手操作。兩位教師為學生的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和充足的時間,通過量一量、想一想、猜一猜等“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操究過程中,為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以文化潤澤人文的課堂,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多彩的人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
這些史料的學習,使學生粗略地知道了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教學不但讓學生了解圓周率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有豐厚數學文化背景下進行了行之有效的學習。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整節課都洋溢著濃濃的數學文化,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方法。它在告訴我們數學是那么富有情調,那么具有人文色彩。同時,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堂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1.數學文化的“取”與“舍”。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蘊涵著燦爛的數學文化,出現如劉徽、祖沖之等許多數學家及他們的傳世之作。兩位教師充分利用這獨特的文化資源,讓學生在充分經歷探索圓周率這一過程之后了解數學知識這豐富的歷史淵源,了解祖先的聰明智慧,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價值。但數學文化的體現,要時刻以教學為基礎,以此為出發點、以此為歸宿點。如果上述數學文化內容都展示給學生,勢必因為內容過多用了很長的教學時間,而從不同的程度影響教學的效果;有的數學文化與數學內容的聯系無關緊要,這時教師更要做到適當地取舍。只有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透入教材、到達課堂、深入學生的內心,讓數學文化更加平易近人,讓學生通過數學文化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2.讓創造在課堂中“活”起來。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主。創造性思維不是無源之水,是在一朝一夕中培養出來的。數學課堂中的練習,有時片面認為是“解題”,“多講多練”就可以了。疏不知這樣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是背道相馳的。兩位教師的練習中如果能“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面多想些辦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相信一定會為教學增添一道亮麗的“思維”風景線!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