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忘記2005年那個炎熱的9月。在那個9月,有40個可愛的孩子走進了我的生活,從此,成了我牽掛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幸福的理由。
第一眼見到他們,是在暑期入學測試時。他們好小好小,站在我面前,只比桌面高出一些而已,這些小不點兒,讓我忍不住要用手去摸一摸他們嫩嫩的小臉兒。
站在我面前的他們眼神各異,有的閃爍著愉悅,興許是在憧憬著小學生活;有的閃爍著不安,興許是擔心我的問題太難;有的則閃爍著膽怯,畢竟我是以一個“考官”的身份與他們面對面的。
盡管初次見面的情景還是那么清晰地時常浮現于腦海,但時間卻已過去了5年。這其間有很多幸福的瞬間值得永遠珍藏。
這5年里,我們堅持每天的“隨便聊吧”,因為這里是我和孩子們溝通的平臺;堅持每天的“15分鐘閱讀”,在這里,孩子們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收獲著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家訪”,走進孩子的家庭生活,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其實很多時候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堅持,也是一種幸福。
同樣,每天中午我認真地為每一個孩子分好飯菜,這也是一份堅持。常有同事這樣勸我:“都5年級了,你可以享享福了,培養幾個小幫手,讓孩子們自己分,你就把自己解放出來嘛!再說,讓孩子多學點兒,不是也在培養能力嘛!”同事的好意我明白,是覺得我辛苦。是的,每天給這么多孩子分飯,分素菜、葷菜、湯,的確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兒,常常分完這些午餐后,已經是腰也酸來背也疼。
但,我卻堅持這樣做,事實上有很多高年級的班主任和我一樣,也在默默地堅持著。因為在我看來,這樣的堅持,也是一種幸福,一種身為班主任才能體驗到的幸福。
每天中午,40個孩子開心地拿著餐盤排著隊,雀躍地來到我面前,我又認真地一個個接過餐盤,將飯、菜按次序分至其中時,教室里也會因為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動作而暖意融融。偶爾有些孩子會提出要求:老師,我今天不舒服,飯少些;老師,我不怎么吃蝦,我只要4只;老師,我最喜歡吃鵪鶉蛋了(言下之意,我一聽便明,就偷偷地多塞一個);老師,我昨天把飯全吃了,今天你還可以幫我多盛些飯……這些看似簡單的交流成了我們每天中午第一份甜蜜“加餐”。
第二份甜蜜“加餐”在盛好飯菜之后,應該是從第一天給他們分午餐開始,就約定俗成了的,孩子們打好飯菜都不忘說聲“謝謝”,我也會很客氣地輕輕地回應“不用謝”,手里忙碌著,耳朵嘴巴也不閑著,心里更是甜滋滋的。那份師生情誼在這簡單的重復的動作中,在這聲聲的道謝中,不斷升溫,升溫,升溫……
給孩子們打完飯,我便開始和他們一起享用午餐。這個時候的教室里是最熱鬧的,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總之就是將我那“吃飯話多,不易消化”的忠告拋于腦后,我們就這樣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一起充分享受著午餐時光。
這樣的過程本身就蘊藏著幸福,堅持這樣的過程又是另一種幸福,幸福疊幸福,幸福何其多!這就是我幸福著堅持下去的理由。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馬塘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