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的思想、觀點、方法、知識和技能等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運用實驗,全面發揮化學實驗的教育教學功能。因此中學化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的能力就成為其職業特殊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具有德育滲透的能力
一是加強德育教育。首先,恰當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通過燃燒條件的實驗,樹立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和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觀點。其次,增強愛國意識。最后,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是加強環保意識及安全意識的教育。環境是生存的空間,安全是共存的需要。化學實驗涉及到有害氣體、廢棄藥品的處理等,教師要抓住這些實驗契機,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及安全意識的教育。實驗中,尾氣的吸收轉化處理,廢液的回收利用,廢渣的綜合開發等,都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生動案例。對于爆炸實驗,如氫氣的爆鳴、可燃物的劇烈燃燒,通過分析爆炸的原因及引爆條件,使學生懂得倉庫、加油站、工廠“嚴禁煙火”等標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形成安全意識。
二、具有引導啟迪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
一是明確觀察目的,克服觀察的盲目性。學生初學化學時往往易被某些新奇的化學實驗現象所吸引,而遺漏了觀察化學變化的重要內容。例如:“氧氣的性質”一課中,對“鎂帶燃燒”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忽略“燃燒后生成的新物質的色態”。這種盲目性如不在打基礎時期加以克服,將貽害無窮,造成學生觀察能力的重大缺陷。為了保證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對于低年級,特別是初中生,首先應給其一個大致的觀察程序,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觀察活動在一個比較規范的要求下進行。
二是明確觀察目的,抓住實驗的關鍵現象。在化學教材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在每一個實驗中都要求學生能根據實驗目的有選擇地進行敏銳、細致、持續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形成較強的觀察能力。
首先,選擇觀察重點。在觀察目的的指導下,在全面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教師應注意在試驗中逐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實驗。氣體制備實驗的觀察目的是裝置、試劑及操作。其次,培養觀察的敏捷性。例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這一現象,必須抓住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的最初形態,而這一狀態的存在僅僅是一個瞬間。所以說,沒有對觀察化學現象的快速反應能力,就不能獲得準確的觀察信息。再次,尊重事實,客觀觀察。學生在對一些實驗的觀察中,有時也會發現不是實驗目的所期望的一些實驗現象,教師要因勢利導,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客觀性。
三、具有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
演示實驗教學,根據學生學習實際,采取教師講課,示范是無可非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樣做還不是試驗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做實驗的要領和技能,達到操作規范、準確,并能獨立完成某些實驗。而有些教師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獨立完成實驗能力的培養。
四、具有處理實驗事故的能力
化學實驗室里存在著一定的危險,如不小心違反了操作規程,很容易造成起火、爆炸或是中毒等事故。另外,不遵守實驗常規,對污染源疏忽大意也會給師生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熟悉安全保管存放藥品的常識。教師對那些放在一起容易發生燃燒、爆炸的藥品應心中有數。哪些藥品怕熱,哪些藥品怕曬,哪些藥品怕水,應當如何存放,哪些藥品必須放在棕色瓶里,哪些藥品應放在塑料瓶里。不得任意混合各種藥品,也不得研磨某些強氧化劑以及它們的混合物,以免發生意外。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當了如指掌,經常做一些檢查,發現錯誤后立即糾正。其次,掌握安全操作要求。再次,分析實驗產生危險的原因和制訂安全有效的方案。總之,按照規定的程序去操作,就能有效地防止危險的發生,并在出現險情時能迅速采取措施、化險為夷。
五、具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加快了課堂教學的革命,現代中學化學教師應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具有不斷更新自己教育技術的意識,追求新知。同時,還必須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新的教育技術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機課件的使用,使一些微觀分子行為宏觀化,把理論問題試驗化,把抽象、不直觀的問題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這樣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易于接受。教學的現代化為實驗研究開拓了新領域,面對這些新課題,要求教師學會運用,創新各種教學實驗,并恰當地貫穿于教學環節中。
(作者單位:漯河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