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構筑起了一個全球性、開放性、全方位的相互聯系的空間,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的虛擬社會。在網絡社會里人們從“與客觀現實世界的互動”變為“與虛擬社會的情景對話”,主要是通過網絡來進行信息的溝通,從而實現人與人間接的交往,這種間接的交往行為所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系與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交往所產生的情感聯系有所不同,在網絡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像在現實社會中那樣面對面進行,而是在虛擬社會隱匿環境下,互動的雙方隱藏在信息或符號背后所進行的人際交往活動,這種人際交往活動突破傳統人際交往影響因素的限制,建立起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從而大大地滿足了人們的交往需要。
根據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間隔六個人,就可以通過“熟人的熟人”來實現你拓展網絡社交范圍的目的,從而使個人的社交圈得以放大,最后成為一個大型的人脈網絡。 開心網是一個社交網絡,通過它可以與朋友、同學、同事、家人保持密切的聯系,從而在網絡上實現人際間的交往。這種社交網站其實就是一種網絡服務網站,主要是提供社會性網絡服務,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人們可以通過這類網站認識更多的朋友,從而使得個人的社交范圍不斷擴大,最后成為一個大型人際交往網絡。開心網的設立,除了向用戶提供建立用戶檔案,賦予用戶查看聯系人檔案的權限等功能之外,還向用戶們提供娛樂、交友等功能。它是一個將游戲、聊天、博客、論壇、交友(校友錄)等功能融合在一起的新興網站,在開心網上,你可以通過QQ或者郵箱、MSN等方式尋找你的同事、同學和家人,并通過他們再結識更多的朋友,從而人際范圍得到擴大,形成一個更為寬大的人際交往網絡,這樣使信息在整個網絡里得以廣泛的傳播,同時還可以實現情感交流,增加彼此間感情,這些都是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互動的結果。開心網的人際交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交往范圍相對有限
人類交往范圍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逐步擴大的,隨著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發明和改善,人際交往范圍進一步擴大,但是人際互動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在互聯網世界里,人際互動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和普遍。
開心網通過“熟人的熟人”所產生的這種人際的聚合,與其他網站不一樣,在人際交往形成的范圍中存有一定的有限性。開心網不像其他網站是通過互動所建立起的完全性質的信息緣關系,它所形成的是帶有一定傳統意義上的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人際互動關系,實際上就是一個與朋友、親人、同事、同學之間保持密切聯系的社交網站,這樣它就有交往范圍相對有限的特點,這與其他的網站所形成的無限空間是有所區別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開心網的設立彌補了之前因為地域、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與親友、同事、朋友們進行感情交流的缺失,也是人際傳播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一種回歸。
二、人際交往中的自我隱藏
人們在虛擬社會中可以暢所欲言,盡情傾訴自己心中的苦悶、煩惱,人與人之間的自我暴露不像在現實社會中那樣充滿顧慮、猜疑、隔閡等心理防御,更多的是一種自由、坦率和隨性。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我,發泄不滿。 而這些在社會人際交往活動中,都難以實現。現實社會中人際交往往往會受到社會角色、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帶有一定的隱藏性。在開心網上也存有自我隱藏,但這種隱藏卻與現實社會中略有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們知道在虛擬社會里,人在匿名狀態下往往容易擺脫社會角色關系的束縛,產生個性化,甚至會產生與真實角色行為不相符合的社會行為。但是在開心網中,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實名的方式進行接觸,在某種程度上就處在相對公開環境中,人們在這里所進行的社交活動或多或少會受到社會角色、文化環境等影響,不像在虛擬社會那樣完全處于匿名狀態環境中,人們是不可以隨意進行一些無社會約束的行為。所以在開心網中進行的一系列社交活動都是受到一定約束的,人們在活動過程中會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隱藏著一些真實自我狀態,開心網上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的自我暴露很難達到虛擬社會的程度,具有自我隱藏性。
三、 人際互動中的情感性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只不過這種交換不是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一種情感的交換。情感交換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更加緊密,在人際互動中,情感聯系越緊密,所形成的人際關系越密切,通過開心網,加深了朋友、家人、同學、同事間的情感聯系,增進了人際間情感交流,在開心網上,人與人之間互動雙方關系的產生、發展、保持與消亡,只純粹遵循其自然情感狀態,不受制于外界的影響,帶有自我傾向性,這種情感維系與保持,是個人自身選擇的,這與虛擬社會互動雙方之間情感交流有所不同,因為在開心網中,互動雙方所產生的感情依戀的基礎是來自于真實社會中人際間所產生的情感。
四、 人際交往活動中的人格交替
在真實社會與虛擬社會情境的變換中,個體的自我實現趨勢增強,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在現實社會中受壓抑的自我,發泄不滿。在虛擬社會中,人際交往會呈現出人格的多元化,人們往往在虛擬社會中完全拋棄在現實社會中所戴的“面具”,使自我得以充分展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虛擬社會的存在能夠滿足人性發展的需要。在開心網上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實現著兩種或多種人格的交替,這些人格特征之間相差懸殊,判若兩人,呈現出多元化特性。在這種虛擬與現實混淆與錯位中,忘記自己現實社會角色,表現出多重人格。比如在開心網上,對方會出現帶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行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這與在開心網上所表現出的性格截然相反,表現出了他的多重性格。
五、 人際交往活動中充滿著符號化
在開心網中進行人際交往時會出現“符號人格或虛擬人格”,鮑德里亞曾指出,存在于工業社會中的異化是物的異化,而在網絡、信息社會中的異化主要表現為符號的異化。符號本是由人創造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符號的世界里,在這個由信息與符號支配的消費時代里,人們對符號的追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物品本身的功能性的需求,成為人們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手段。但是,在某種情況下,這種追求符號的行為,有可能反過來成為控制人、奴役人的異己力量,這在由符號構成的虛擬世界里得以體現。由于人們沉湎于由符號所構成的虛擬世界而遠離真實世界,為此失去了真實自我、真實人性,在虛擬社會存在的每一個人只是一個隱藏在符號背后的身份假面人,在符號面具下,他們可能忘卻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也同樣感受不到對方作為真實人身份的存在,于是,在虛擬社會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際交往活動是在符號化的空間里進行的符號交往活動。比如,在開心農場中所進行的人際交往活動就是隱藏在符號背后下進行的,在相互偷菜過程中,忘記自己現實社會中的真實人身份,開始忘乎所以地相互間偷菜,而這種所偷竊的物品也是一種符號,整個人際交往活動過程中都充滿著符號化,這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在虛擬社會中卻能實現。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2008級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