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工具。教學語言是連接教與學的主要媒介,是教學中知識傳遞、信息反饋、情感交流的橋梁。它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語和工作用語,具有藝術和審美特征。因此,高校教師對課堂教學語言的掌握尤為重要。
現代教學藝術論的開創者之一赫修特指出,如果一個人善于交流表達,即使他是二流學者,也可能是個優秀的教師。雖然現在都在提倡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但是教師教學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掌握。由此可見,當代新課程教學的語言表達藝術對高校課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新課程課堂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
(一)言傳身教,授課育人,注重思想性
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用精練、準確、完整的語言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
(二)敘事說理,言之有據,尊重科學性
新課程課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指的是教學語言要準確、規范、精練,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教學語言表達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學語言要符合語法邏輯及修辭的規范。第二,教師的語言要干凈利落。第三,要求用學科的專業術語講授。
(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符合邏輯性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語言從教學內容到講授方法都要講求邏輯性,遵循邏輯思維規律并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區別對象,因材施教,強調針對性
新課程課堂教學語言的針對性,最根本的表現為教學語言與教學對象的一致性、吻合性。
(五)情真詞切,寓教于樂,富于情趣性
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陶冶情操。
二、新課程教學語言的特征
(一)思維的邏輯性
教師教學語言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要把這種具備內在固有層次和條理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的語言表達沒有相應嚴格的邏輯思維結構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和數學相關的學科。
(二)用詞的精確性
用詞精確同樣基于教學內容的知識性和科學性。所謂精確,一是準確,二是精練,準確是教師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精練也就是凝練,言簡意賅。
(三)闡述的生動性
美國密執安大學教學研究中心專家羅伯特說:“講課最主要的缺點就在于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單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這個缺點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學生產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吸引力和生動性。
(四)內涵的創造性
教學內容講授的獨創性,靠講授所表現的思想高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廣度來反映。
(五)方式的啟發性
新課程課堂教學語言的啟發性是現代教學法所倡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關鍵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學”。教學方式的啟發性得以實現的途徑有五個:一是巧問,就教學內容的展開提出各種問題;二是巧點,恰當地點撥;三是巧停,在關鍵的地方故意停頓;四是巧示,巧妙地暗示;五是巧例,精當地舉例。
三、教學語言的風格
(一)質樸無華,樸實淺近
教學語言的質樸無華,是崇尚實事求是,不刻意雕琢和修飾。
(二)清新秀麗,情深意濃
這種教學語言以清詞麗句、新穎雅致、聲發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為特點。
(三)莊重典雅,意蘊深邃
典雅的教學語言風格,以講求語言凝重、嚴謹不茍、意蘊深遠、韻味醇厚為特點。
(四)通俗易懂,清新流暢
通俗是指口語表達的大眾化,用語通俗,一聽就懂;意義通俗,深入淺出。
(五)機智風趣,詼諧幽默
這種教學語言風格用詞既巧妙有趣,又含義深刻,人們笑過后又能悟到其中道理。
綜上所述,新課程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總的要求是:敘事說理,言之有據,把握科學性;吐字清晰,措辭精當,力求準確性;描人狀物,逼真細膩,具有形象性;節奏跌宕,聲情并茂,富于感染性;巧譬善喻,旁征博引,加強趣味性;簡潔洗練,明了易懂,達到通俗性;語暢詞達,講普通話,提高規范性;解惑釋疑,弦外有音,富有啟發性。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