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學校的新生軍訓結束后,雖然帶隊教師認為軍訓很累,但學生卻覺得軍訓很開心,一點不覺得苦。學生的反映說明:學生渴望外出活動,那么我們的文化課就只能“學海無涯苦作舟”嗎?我們可以從軍訓中得到一些啟示。
筆者結合與學生的談話以及他們發表在博客上的軍訓感言,將學生軍訓愉悅的緣由歸結如下:一是軍訓活動以體能訓練為主,給學生以全新感覺,累并快樂著。“集體動起來”是學生喜歡的。二是軍訓中全部學員進行集體演練,個個都能受到重視,累而不退縮,自我價值得以體現。三是軍訓是一個大熔爐,是對學生的一次身心大洗禮,能夠迅速地催人成長。在遠離家人的日子里,他們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約束自己和照顧同伴,共同的目標使互不相識的新生在瞬間有了向心力。這種軍人氣概會令他們長久難忘,終身受益。四是軍訓間隙,官兵一家,其樂無窮,嚴格訓練后的放松更是開心。師生同樂,個性舒展,在自我管理中成長,是孩子的快樂天堂。
總之,本來以苦和累為特征的軍訓因為尊重了每一個個體,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很重要;本來以體能運動為主的軍訓因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運動機能而使學生身心舒展;又因為軍訓中各種團隊活動使學生對老師和同伴都有了全新的了解,師生親密無間,教官幽默風趣,終于使嚴格的軍訓變得和諧、愉悅而回味無窮。
師生對軍訓的回憶是開心的,學生們不但學到了許多,更是感悟多多,看到軍訓學生滿載而歸,筆者由此聯想到我們的文化課教學,怎樣使我們的學科教學也如軍訓一樣使學生“累也甘心,苦也歡樂” 呢?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要致力于打造開心課堂。開心才有歡樂,歡樂才會“累也甘心”。所以教學要打造開心課堂,要像軍訓一樣讓天性愛動的青少年運動起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愛動的天性,也抑制了學生的歡樂,大額的班級人數又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運動空間。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埋頭學習而佝僂了腰身,戴上了眼鏡,進而迷茫了雙眼、麻木了神經,我們教師沒有理由不尋求更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找尋青少年應有的學習激情。課堂上讓學生走出課桌,進行小品表演,對問題展開小組辯論比賽,或開展各種瀏覽學習,甚至高聲合唱以表達心聲等就是課改中常見的活動學習形式,一些學科如生物、美術等經常安排室外學習更是創新之舉。當然僅僅這些還不夠,還要大膽地改進我們的學習形式,因為 “運動學習”不僅是一個口號,它是關系學生身心快樂成長的切實需求。
打造開心課堂,就要使課堂充滿風趣。新生軍訓感言中學生們談論最多的教官都是威嚴中又不乏風趣的。學科教師也應如此,要讓課堂時時充滿時代氣息,要讓教學語言時時迸出“流行”詞匯。課堂中教師滑稽的語言、夸張的動作都能使課堂增色,而幽默風趣更是學生所愛,課下教師可以多留意學生中的時尚語言,與學生打成一片,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課堂其樂融融,放松的心情會使頭腦更清醒,身心愉悅,學習自然開心。
其次,教學要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要讓學生從心底自主自愿地學習,就要使每個學生感到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就像隊列演練一樣。具體到學科教學中就是要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學習環節中來,這就要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教師要去研究自己的學生,開發學生的潛力,認真了解學生喜歡什么、能夠做什么,教師的學習設計一定要和學生溝通,學習目標的最終預設應該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真實的你。這樣在準備教學方案的同時,教師也走到了學生心里,師生心有靈犀,落實學習目標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尊重學生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照顧到個體特異的學生,要關注學生的性格差異、特長差異、基礎差異、甚至身體差異,針對不同個體因材施教、因才開發,使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到細微且具體的關愛與重視之中。
再次,在合作學習中積淀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軍訓歷練了學生的體魄和意志,最終積淀的卻是合作進取的團隊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在一次次實地演練和一次次集體活動中由學生自主認識并自然迸發形成的。因而在文化課學習中,應避開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應在“做”中學,要多設計一些互幫互助的小組合作的學習實踐活動。要讓學生意識到:不能只考慮個人目標的達成,還要明白自己的伙伴正等待著自己去“看齊”、去“幫助”;要讓學生在相互監督、相互幫助、共同完成目標的快樂體驗中學會關心和幫助同伴。在這種小組幫扶學習中,組員的心拉近了,在共同目標的激勵下提升學習動力,同學友情在多次的活動中也就自然加深;而且,這種以小見大的團隊追求,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升華為班集體精神,升華為我們的民族精神。
軍隊有軍魂,課堂學習也要有靈魂,這種積極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就是文化課學習的靈魂。
雖然,軍訓作為新生入門的必修課,已經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但是它帶來的觸動卻是長久的,希望在今后素質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能夠使這些帶著快樂走入教室的新生們永遠快樂地學習下去,學習要如軍訓一樣,在實戰中“累并快樂著”。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五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