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向小康過渡,雙休日制度使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同時人們對閑暇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是指在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眾體育將獲得較快的發展,隨著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社會結構功能的分化,城市居民的體育利益取向將逐步轉向社區,城市社區體育將得到更大的發展。但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發展也不平衡,社區體育資源相對匱乏。而高校遍布全國各地,擁有雄厚的體育師資、較完備的體育設施和器材,同時,各高校都有一批愛好體育運動,并且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如加以培養,可成為合格的社區體育指導員,高校能為社區體育提供人力、物力資源,開發、興辦體育產業,以滿足社區人民群眾對提高閑暇生活質量、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迫切要求。因此,探討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關系
城市社區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體,它的外延小至生活小區,中至街、區,大至整個城市。社區體育是指社區成員以社區感情為契機,以自發性為原則,以一定的地域、空間為依托,利用人工設施或自然環境,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為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綱要中,把積極開展社區體育列為重要的一條,并明確規定“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社區體育是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基本途徑,而高校體育是指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體育教學活動。學校體育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是我國國民體質和健康整體水平提高的關鍵。在社區內包含有各種群體,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各類院校,由此看來高校體育在社區體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社區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對社區體育的內涵和重要性認識不足
由于社區體育在我國興起較晚,理論研究剛剛起步,長期以來人們的社區意識又淡漠,因此,人們對社區體育內涵的認識還較模糊,一時還難以把握其本質特征,一些人誤認為街道系統內的體育和老年體育就是社區體育。
(二)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雖然建立了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的街道社區體協,但現有的街道辦事處工作職責中并沒有明確提出有關體育方面的職責,街道辦事處抓體育工作沒有充足的法規依據,社區體育處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區體育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問題也難以解決。街道社區體協屬于基層管理型體育組織,形式還比較單一,各個項目、各類人群的社區體育協會和俱樂部,居(家)委會體育小組和各種晨練活動站尚未健全,還未形成網絡化的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
(三)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經費短缺
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經費短缺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在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居民對文體設施的滿意程度很低,75.4%以上的居民對本小區的文體設施不滿意或極不滿意,81.7%的居民認為設施嚴重不足,場地狹小,設施陳舊。社區體育經費沒有固定的來源渠道,人們的體育消費意識較差,社區體協的團體會員費和比賽的報名費也有限,因此,社區體育經費十分緊缺。
(四)社區體育管理者、指導者隊伍薄弱
調查結果表明,街道社區體協中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職,工作內容雜,很難在社區體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目前,社區體育指導者隊伍正在形成,業務水平有限,受過專業培訓的比率極低。
三、高校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高校體育是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國家級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主要由體育院校承擔。這種培訓機制充分利用了體育院校的管理、教學、科研、場館設施等優勢,利于培訓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培訓工作開展以來,為全國培訓了數以千計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但是,由于各地區群眾體育運動有不同的特點,參加群眾體育的人數很多,僅靠體育院校培訓的有限的國家級體育指導員,遠遠不能滿足各地區的需要,且培養出來的體育指導員對不同地區的群眾體育活動也缺乏特色性、針對性和時效性。走訪中大部分高校認為:在高校體育課中,加強學生的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意識,學習體育指導員的有關知識,以適應各地區不同特點的全民健身運動,對群眾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發揮體育教師在社區體育指導中的作用
體育教師具有較強的體育業務和組織能力,受過正規的體育專業教育,理應成為體育指導者的主力。但在當前的體育指導員隊伍中,體育教師所占的比例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僅是由于體育教師教學任務較重,更主要的是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嚴重脫節,體育教師難以成為社區體育指導員的一分子。調查顯示:78.4%的高校體育教師從未參與過社區體育指導工作,87.3%的高校體育教師愿意參與社區體育指導工作,82.7%的高校體育教師認為目前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應有更廣泛的聯系。為了有效地增加體育教師參與社區體育的機會,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可以將高校的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在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情況下,對社會開放體育場地設施,不僅能使鍛煉者有一個好的場所,還可以使鍛煉者得到體育教師的健身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和體育活動的組織服務等,發揮體育教師在社會體育中的作用。
(三)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利用
目前高校中存在場館資源相對短缺與場館資源閑置的矛盾,91.3%的高校認為其體育場館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體育場館的開發前景和空間是巨大的。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高校場館資源,在滿足高校體育教學的同時,為社區體育服務,達到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雙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調查的高校中,還沒有設立專門的體育資源開發機構,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以上矛盾的產生。在日本及歐美許多國家,早就以立法的形式,將學校體育場地必須向全社會開放這一點確定了下來。我國高校絕大部分是由國家投資興建的,主要資金來自于國家財政。也就是說,本來就是用老百姓的錢修建的體育場地。因此,高校也應該有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的義務。鑒于目前高校體育場館相對短缺的現狀,高校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體育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加強與社區的聯系,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形成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相合作、共建的關系。
四、結論與建議
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發展也不平衡。場地設施、經費、指導者隊伍等社區體育資源相對匱乏是當前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高校擁有較豐富的體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以實現與社區的資源共享,不僅對發展社區體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必然對高校體育自身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使高校體育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應建立一種緊密聯系,互相合作以謀求共同發展的關系。建議高校強化高校體育為社區服務的意識,設立體育資源開發機構,充分發揮高校體育的資源優勢,逐步形成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