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銷商與廠家,這對相互依賴又相互算計的“歡喜冤家”,吵完鬧完打完了,最后經銷商還是要去找新的品牌來做,廠家也還是要去找新的經銷商。這樣的往復循環,誰也無法左右。
經銷商與廠家,這對相互依賴又相互算計的“歡喜冤家”,吵完鬧完打完了,最后經銷商還是要去找新的品牌來做,廠家也還是要去找新的經銷商。這樣的往復循環,誰也無法左右。
那么,經銷商有一個怎樣的宿命輪回的過程?
第一階段:廠家求著經銷商做
每年都有許多新廠家、新產品出現,但產品沒有名氣,沒有競爭優勢的時候,產品還沒有樣板市場,沒有榜樣客戶的時候,廠家就得求著經銷商。
初期階段,廠家的條件必須達到經銷商的要求,經銷商還要提出比較苛刻的市場支持政策。廠家就算心痛,也還要硬撐著做。雙方相見甚歡,配合比較默契。
比如2003年,福建經銷商修億洪遇到了新興的戶外運動品牌“探路者”,對方沒名氣,沒市場,代理哪個區域市場,“隨便你挑!”又比如,太原日化經銷商王麗在上世紀末代理的船牌透明皂、西湖藥皂等,一開始廠家完全是免費供貨,鋪給你,賣完結賬;2005年王麗又遇到了××堂化妝品,此時該品牌實力弱小,答應王麗只交1萬元的保證金,就可以做山西省代理……
此時,所有的事情都好辦,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廠家態度好辦事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廠家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要求。
但在這一階段里,有一個廠家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非常聰明,它就是九陽豆漿機。九陽在1995年~1998年期間,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品牌,按說它會去求有實力的經銷商做市場,但恰恰不,九陽去找那些比它還弱勢的批發商,以265元/臺的價格發給批發商,批發商虧5元,以260元/臺的價格大量出貨。這樣每賣一臺,批發商就能從九陽拿到5元的返利。
因此,別的品牌豆漿機加價賣270元,而九陽降價賣260元,都獲得了那5元利潤,但九陽卻銷量大增,很快在豆漿機行業中脫穎而出。
求著經銷商做的小品牌,心甘情愿在人前示弱,必然任人宰割;而在批發商面前以強勢示人的小品牌九陽,從來沒有人敢小視它。
第二階段:雙方商量著做
少則兩三年,多則年五六年,廠家有了一定實力,品牌優勢顯現,廠家就開始要求經銷商提高進貨折扣,要求提升業績。這個階段雙方的力量幾乎是對等的。廠家的態度是,凡事與經銷商商量著辦,合計著做。
同時,采取一邊壓任務一邊加年度返利的策略,胡蘿卜加大棒。雖然是經銷商在付出,但是廠家給利益。此時雙方會盡量維護雙方的面子和感情,掌握好進退的尺度。
比如,已成為“探路者”重慶總代理的修億洪,此時經常給廠家出謀劃策。當時修不同意廠家首先做專賣店,一經說服,廠家便同意按修億洪的意見先做商場。修認為“探路者”是一家有感情的企業,把它當作自己的公司一樣盡心盡責。市場上出現什么好銷的產品,他就買來給廠家寄回去,消費者的需求,他也第一時間反饋給廠家……
2005年前后,修億洪連續四年銷售額排名所有經銷商前十名,同時“探路者”也一躍成為行業第一品牌。
第三階段:品牌壓著經銷商做
這時,當品牌有明星代言,或到央視做廣告的時候,公司一定會把費用分攤給經銷商,提高經銷商的年度任務,減少物資支持,提高供貨折扣,減少年度返利,最終減少經銷商的利潤,增加廠家的利潤。
品牌出現廣告效應的時候,廠家開始強制劃小經銷商的區域,一邊增加經銷商的任務,一邊盡量多地開發經銷商,因為開發新客戶就會給廠家帶來新利潤。經銷商辛辛苦苦地把品牌做起來,要收獲的時候,果子卻被廠家摘走了。所有的廠家所有的品牌都會這樣做,品牌做大也是經銷商的日子開始難過的時候,也是品牌開始擠兌經銷商的時候。
比如,王麗用了近兩年的時間,自己進商場,把××堂化妝品在太原做得風生水起。當王麗開始賺錢了,××堂也開始在電視上打廣告了,全國市場開始同步發展。不久,廠家突然給王麗來了個通知說:大同、陽泉、候馬的經銷權已經給別人了……
原來,山西各地有人一看,××堂產品不錯,立即去找到廠家,要求做當地的代理,十多二十萬的保證金打過去,廠家會不答應嗎?完全將當初給王麗“省代”的承諾視為兒戲。更有實力的經銷商要求做太原市場,多少萬的保證金打過去,廠家會不答應嗎?做大是廠家的本能,此時廠家只有讓渠道下沉,扁平化,直接發展地縣級經銷商,廠家才能做大做強。
一個企業是如何做大的?就是這樣做大的!這樣的方法無可厚非。但對王麗卻是不公平的,她近兩年的投入,市場培育成功之時,卻一夜之間一無所有。
誰叫王麗實力不強呢?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生態鏈。這就是經銷商的宿命。
顯然,這一事件,實際上反映的是,廠家和經銷商對通路控制權的爭奪和對通路格局的再布局。通路控制權,永遠是廠家和經銷商爭奪的焦點。
第四階段:廠家逼迫經銷商做
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時如果品牌做大做強,廠家會馬上膨脹起來,品牌會馬上牛起來。經銷商的銷售任務會高得離譜,政策苛刻得沒邊,一壓再壓的任務壓得經銷商喘不過氣來,經銷商變成品牌的打工者。
這一階段,廠家的態度非常強硬,做事比較粗暴,就連廠家的員工也牛氣得很,根本不考慮曾經為品牌立下汗馬功勞的客戶朋友,任務就是這么多,完成年度任務享受返利,完不成任務什么也沒有。
廠家什么時候逼經銷商,就是地位絕對不對等的時候。這時廠家開始縮小經銷商的區域范圍,開始插手終端。經銷商已經無還手之力,任憑廠家的擺布,因為這樣的大品牌,你不做有很多人搶著做,經銷商只有忍氣吞聲的做下去。
比如,比亞迪成都經銷商平通公司的“退網門”事件,即經銷商對廠家的無情壓榨到了忍無可忍,無路可走之時,經銷商爆發出來的反抗。
又比如,到2008年,戶外運動行業第一品牌“探路者”開始運作上市。這時資本的意志左右了廠家的經營思路,“探路者”開始謀求利潤最大化,對經銷商“強買強賣”,要求修億洪等經銷商進貨的額度一年比一年高,比如上一年銷售200萬元,下一年就要求進500萬元的貨。如果少進100萬元的貨,就要被罰款20萬元!此時“探路者”已肆無忌憚,完全無視經銷商的利益。
同時,“探路者”在各地經銷商的市場內強行開設直營店,活生生地將經銷商的市場蛋糕切下一大塊!關鍵是廠家給經銷商的供貨價是4.5折,同樣的產品給直營店卻是2折,經銷商在競爭中必然處于下風,市場一點點被廠家蠶食。對于商場,直營店更是快速搶奪,問“這個商場你進不進,那個商場你進不進,你不進我就進了!”
“探路者”欲將整個渠道收歸己有之心,昭然若揭。
第五階段:變幻莫測
經銷商最終無法忍受廠家高壓的時候,會有多種結果出現:有些經銷商選擇放棄品牌重新接新品牌;有些經銷商縮小自己的區域;有些經銷商選擇按照品牌的要求做;為完成任務疲于奔命非常辛苦;有些經銷商被迫交出經銷權,轉變成一般的分銷客戶。
迫于壓力,修億洪不得不一次次將賺來的錢又去進貨,還不夠,只得負債經營,他完全疲于奔命。“重慶市場我投入了很多年,商場租金也付了,一旦他們停止供貨,我的一切努力都會付之東流,所以還得硬撐……”
修億洪這個為“探路者”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開國元勛”,最終不得不忍氣吞聲,苦苦煎熬。不過他和其他經銷商一樣,已經暗自排兵布陣,留著后手,隨時準備轉做其他品牌。
此時,與修億洪一樣,所有類似的經銷商,都會再去選擇一兩個品牌來重新做代理。一個新的經銷商宿命輪回,又開始了。
品牌做強,市場做大之后,品牌很快就會處于半流通狀態。廠家表面上有嚴格的區域保護措施,實際上廠家無形中卻在默許和鼓勵經銷商來回竄貨,這樣產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廠家才能最大限度地出貨。
比如諾基亞手機竄貨現象就十分嚴重,在全國極為普遍,長沙某大經銷商銷售的諾基亞手機95%是外地竄來的貨。諾基亞公司在2009年中期之前,幾乎每天都在對竄貨經銷商進行罰款,一個經銷商每賺10萬元,諾基亞就罰款3~5萬元,每年諾基亞的罰款所得,竟達到了2億元之巨!這就是經銷商和廠家之間,變幻莫測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