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珠算文化教育;現狀;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 G62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44—02
一、珠算文化教育的狀況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之前的時期內,我國珠算教學研究和珠算文化工作得到了傳承和持續發展。小學開設珠算課,會計上崗須考珠算等級證書,珠算歌舞、珠算影視、珠算郵品、珠算書畫、珠算詩詞、珠算報刊等各種珠算文化作品層出不窮。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末之后,隨著電子計算技術的出現和快速普及,珠算與珠算文化,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并受到很大的影響:珠算課被趕出了課堂,珠算鑒定人數日趨縮減,珠算報刊大多停辦,珠算文化作者鳳毛麟角,珠算和珠算文化出現瀕危狀況。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職業教育有所發展,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忽視了珠算文化教育,從事珠算文化的教育者越來越少,曾經一度有好多專家學者向國外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高校擴招,許多專業交叉設置,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突飛猛進,成人自考教育有了新的合作趨向和發展要求,急需從事珠算文化教育與研究的人員,矛盾突出。
二、珠算文化的傳承
“珠算是中國傳統數學和算法中的奇葩,是今天仍然活躍在現實計算領域中并繼續發揮作用的中國傳統數學、算法的優秀代表。雖然珠算在中國具體始于何時,還無充分確切的考據,但從已出土的歷史文物和古籍中,可以看出它產生和發展的大體輪廓。即源于商周,始于秦漢,臻于唐宋,盛于元明。 從宋朝開始,逐步替代了其他的計算技術、方式和計算工具,至明代獨領風騷,一直發展到今天,長盛不衰。”珠算文化傳承情況與此相似,歷史悠久。
自公元前 770 年出現籌算時起,直到珠算和珠算文化誕生的較長時期內,中國古代數學界一直采用的是籌算。雖然早在東漢末年(約公元 196年 —206 年)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中就首次出現了“珠算”一詞,但此“珠算”并非后來通行的彼“珠算”,而是“記遺珠算”,而且它也未能替代籌算。
唐代時,由于商業發達促使算法改變,而算法的改變又促使“算盤”產生,從而使籌算的“三重張位”化為珠算的“一重張位”,有學者因此作出“今式有梁穿檔算盤可能也在此時產生”的科學假說。
宋元時代已經有了有梁穿檔算盤,有了珠算與珠算文化是已經成定論的,其有力的論據便是一些珠算文化作品。如,名畫《清明上河圖》上的算盤,劉因的《算盤詩》,王振鵬《乾坤一擔圖》上的算盤圖案,《謝察微算經》一書中的算盤用語和元曲、諺語中的算盤一詞等。宋元時期“加減口訣亦隨之編出,這樣最終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具備口訣運算系統的珠算術,這標志著我國數學發展步入了一個以珠算為中心的新時期”。
明代是我國珠算和珠算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比較重視應用數學,所以在商業發達的徽州,出了數學家、珠算大師程大位,他在《算法統宗》和《算法纂要》里對珠算法作了規范”,“歷史流傳下來的(這些傳統珠算口訣),基本上是程大位規范的方法”。明代發達的珠算態勢,造就出各自雄踞神州半壁江山的晉商和徽商,而晉商和徽商又各自造就出“北有王文素,南有程大位”的兩大珠算家和兩部珠算文化巨作——《算學寶鑒》與《算法統宗》。
清代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開始興辦學堂,并將珠算列為學校教學內容之一,珠算與珠算文化的傳承譜系從此也多了一個渠道。清代珠算文化作品仍以程大位多達一百余種版本的《算法統宗》及其各種改編本為主,其“風行宇內”的程度,已達到“海內握算持籌之士,莫不家藏一編”的地步。如此態勢,一直延續到整個民國時期。
從運算技巧的角度分析,珠算講究指法和算法。“珠算之用,指法為先”,珠算的指法與各地的習慣及傳承有很大的關系,也與算盤的大小、檔位的疏密、算珠的多少、算珠的形狀有一定的聯系。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指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等不同風格的指法。清朝浙江海寧人張豸冠在《珠算入門》中說:“打者用右手之拇指、中指,而食指、無名指、小指皆握拳……亦有用拇指、食指而中指以下皆握拳者,若遇珠大行疏之算盤,稍覺不便耳。”由此可見,浙江一帶當時流行二指法。而撰寫《算學發蒙》的潘逢禧的家鄉福建閩縣一帶流行以四指為主的多種指法。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改良,算盤外形趨扁、梁距縮短、算珠減少,珠算的指法逐漸發展為目前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的三指法。
珠算技巧除了指法外,重點是運算方法。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反映在珠算的運算方法上也是百花爭艷。珠算的運算主要是通過運算口訣來進行的,運算者必須先背會口訣,然后按照口訣要領在算盤上進行實踐。加減法是珠算最基本的運算,其口訣曾經有“起五訣”、“成十訣”、“破五訣”、“破十訣”。明代徐心魯綜合為“上法訣”和“退法訣”,并成為流行至今的加法口訣和減法口訣。練習加減法有“九盤清”、“七盤清”和“打百子”等基本方法,主要是訓練指法、速度和準確性。乘法運算的方法更是精彩紛呈,從大類上看,可以分為前乘法和后乘法。按照歷史的軌跡,籌算主要采用的是前乘法,后來發展為后乘法,但是應用于珠算的后乘法卻先于前乘法,珠算取代籌算后采用的就是后乘法。后乘法也叫下乘法,主要有留頭乘、破頭乘、掉尾乘和隔位乘四種。前乘法也叫上乘法,具體的類型有空盤前乘法和滾乘法,后來被廣泛采用的珠心算快速乘法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珠算除法主要有歸除法和商除法,歸除法是在增成法、九歸古括、九歸新括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對兩位數除法還發展為有“飛歸”之稱的“步田之法”和“畝門臺法”。珠算乘除法還有湊倍乘除法、補數乘除法、倒數乘除法、定身乘除法、求一代乘除法、湊整乘除法、省乘省除法、流法、一除得眾商法等運算方法。
珠算的器具簡單,成本低廉,技法實用,對學習者文化程度的要求不高,因而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繼承和創新,其技法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
三、珠算文化教育的弘揚和發展
目前,我國使用珠算的人在三千萬以上,8億農村人口,多數以算盤作為計算工具,2億小學生正受到珠算常識的初級教育。那么,我們應如何使珠算文化教育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呢?
(一)我國珠算文化的教育普及應有多種形式:1. 學校教育:在大中專財經院校、職業學校、技校開設珠算課。2. 社會教育:利用電視講授珠算,開設專門的珠算培訓班,以及函授、刊授、業余學校等。3. 開展珠算比賽(國內外),獎勵成績優異者。4. 在各種財經類培訓班加設珠算課。
(二)在職業教育中加大力度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學習,恢復和完善定級制度,增強就業準入制度,掀起一場熱愛和繼承、發展和創新珠算文化事業的高潮。
(三)培養一大批繼承和弘揚珠算文化的教育者、學者。在經濟領域里提倡人人會珠算,人人學會算經濟賬,建立經濟結構科學發展的和諧社會。
(四)支持和帶動珠算文化產業的發展。引導人們參觀各種珠算博物館,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五)擴大領域,加強對外交流,滲透珠算文化。尤其是對外加強珠心算的文化教育和交流。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對計算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珠算的特殊運算方法和技術以及它所具備的計算、啟智、教育、理財、健身等功能,將同電子計算機一樣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