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教師;童心;愛心;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18—01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們必須會變為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我想這就是:用童心喚醒愛心,用童心助燃愛心,用愛心溫潤童心。 愛心和童心是我們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礎。
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用童心喚醒愛心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當學生上課講閑話時,我們不是訓斥就是動輒罰站;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在學校使用文明用語,對不符合要求的我們就讓其抄寫《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我們也常常要求學生在升國旗的時候,立正并高唱國歌,稍有人不符合要求就被我們批評指責。可是我們是否知道,孩子的某些行為正是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到我們教師的行為后的一種簡單模仿呢?在孩子的眼中我們也出現過這樣的問題:開會時遲到,學習中閑聊,有時聽時間稍長一點的報告,有些人便牢騷滿腹,有的甚至想方設法出去溜達一番。你可曾反思過:作為教師,在升國旗時你是否立正和學生一起高唱國歌?對學生國旗下的講話,你是否熱情地鼓過掌?要求學生用語文明,可是作為教師,你的用語是否文明?上課鈴聲響后,你是否按時進了課堂?講課中是否接打過電話?上班是否遲到過?當學生幫你把一大摞作業本抱進辦公室的時候,你是否說過一聲“謝謝”?這些問題的答案不管是與否,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在被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記錄在他們的大腦中,并逐漸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因此,當我們因學生犯錯而發火或訓斥他們時,我們應該用孩子的眼睛來觀察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出現過這樣的錯誤,從而對他們多一分理解與寬容。
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用童心助燃愛心
做過低年級班主任的老師大概都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學生的告狀。在剛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我還鼓勵一些同學反映班級問題,但后來我慢慢發現告狀的同學越來越多,令我十分頭疼。慢慢地,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低年級學生由于接觸的同學越來越多,于是學生的個別差異在相互交往和學習生活中就被凸顯出來了。當看見被告的同學受到老師批評時告狀的同學便得到了內心的“滿足”,所以才會導致告狀之風盛行。
這時,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用他們那個年齡段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這些問題,這樣,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簡單明了了。
所以,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我們應該用孩子的大腦來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出現過這樣的錯誤。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才能更加理性,更能讓學生接受。它的秘密就在于教師首先是懷著兒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否則,用成人居高臨下般的姿態去對待孩子的真誠,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
回想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總喜歡那些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喜歡那些和學生沒有距離感的老師。所以,我們就應該和孩子融在一起,用心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喜歡他們所喜歡的東西,把一顆童心融入到愛心當中。因為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用孩子的興趣去探尋,用愛心溫潤童心
帶完高年級的孩子,面對一群六七歲的一年級孩子時,我一直板著臉,與學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讓低年級的學生覺得我不可靠近,和我沒有什么共同語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都不親,又何談信其道呢?自從理解了“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是個孩子”這句話后,我開始思考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最佳的契合點,我個人覺得可能是——興趣。作為成年人,教師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但班主任的職業卻要求我們應該保持一顆童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只要我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我們沒有沉醉于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教育的規律。”每個班主任如果能喜歡孩子喜歡的,哪怕是一起游戲,哪怕是一起看漫畫書,只要一同歡,只要一同樂。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就會忘掉自己的年齡,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親切之情。這絕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而是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