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蘭亭集序;創
作背景;自然景致;人生
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23—01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記敘的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歡樂之情,都隱含著作者對人生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慨嘆。因而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講解。
一、文章的創作背景
王羲之生活的時代由于社會動蕩,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斷,許多名士被卷進政治斗爭的漩渦,引來殺身之禍、滅門之災。正是“國破家亡,親友凋殘。負杖行吟,則百憂俱至。塊然獨坐,則哀憤兩集。”(劉硯《答盧諾詩并書》)因而王羲之辭了官,并在祖墳前自誓永不復出。《晉書》記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他們悟道談玄,流連山水,追求精神的解脫和身體的解放。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中,以詩書、山水、田園消解人生的苦悶。
二、自然景致慰藉心靈
魏晉時期,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豐富多彩、景象萬千的自然魅力能使人心情舒暢。文人們親近自然,娛情山水,陶醉在美妙的自然景致中,欣賞品味著自然山水帶給他們的精神愉悅,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了一種和樂融洽的親近關系。當時所標榜和追求的,其實是一種自由意識,需要人性脫盡層層的束縛,幻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個民主開明的社會之中。但他們的理想與社會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只能轉向自然去尋求。《蘭亭集序》中描述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觴曲水等清幽天然的環境,正好可以安頓一個個在現實中碰撞得千瘡百孔的心靈。“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卻“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其實是悲劇性人生的最佳選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面對大自然,與會諸人心情舒暢,怡然自得,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體味蘊涵在自然萬物中的宇宙精神,從而擺脫了世俗的羈絆,得到了精神上暫時的解脫與放縱。在山水的游歷中,忘卻功名利祿,超然物外,在一觴一詠,一丘一壑中體會到無限,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境,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認識到山水自然之美,才能從感官的快感,體會到人的靈魂與自然交融的玄學意味,進入生命的本真境界。
三、作者的人生感悟
《蘭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慨囊括古今:“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者概括列舉了兩類情形,兩種性格,但最終殊途同歸。王羲之秉承時代風氣,對人生做出了理性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悲劇性本相。不管是“悟言一室”之“ 靜”還是“放浪形骸”之“躁”,內心滿足之時都會“快然自足”,連最大的人生之悲“老之將至”都暫可忘懷。可嘆的是人生永遠也不會滿足,愿望滿足之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新一輪的愿望又會產生,循循相因,直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想到這一生命之“痛”,使人悲從中來,慨嘆不已。其實,在蘭亭聚會之前五十多年,石崇在洛陽金谷園就曾舉行過一次聚會,并寫詩作序,序文中“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一語,對人生好景不長、生命不永的感嘆,同樣令人為之唏噓。貴族富豪也罷,士人平民也好,面對生命悲劇性本相的慨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好在造化給予人生命的長度時不分高低貴賤。“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聚會是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寫詩作序流傳后世同樣是為了延伸個體的精神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時知識階層崇尚老莊,但《蘭亭集序》中,卻反對“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觀念,對死生問題持現實態度,也表明作者對死生問題的看重,要讓生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不能讓生命在虛無中悄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