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
習;話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22—01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紛雜的信息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最有效的信息為語文教學服務,是新時期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求信息技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同時,隨著教學思想的更新、轉型,研究性學習也因其形式靈活、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等優點成了新型教學的必然趨勢之一。如果利用信息技術資源輔助語文研究性學習,便可將兩者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準確獲取、使用信息的能力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按照下面四個環節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
一、提出話題
“凡事預則立”,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研究主題,即以課、單元甚至以學期為單位進行擬題,選取有研究價值的話題。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完成。
1. 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可適當延伸),擬出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2. 學生自主閱讀,提出研究話題或小組討論確定研究話題。
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時就可以擬定以下話題:
《六國論》:六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
《游褒禪山記》:①“華”與“花”的音變考;②褒禪山上前洞、后洞的位置關系;③“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中“其”、“側”的具體所指;④“盡吾志”與王安石變法的聯系;
《石鐘山記》:①石鐘山得名緣由;②石鐘山的地形地貌考。
以上話題有的是剖析課文的切入點,有的是文章中一直存有爭議的問題,有的是針對課文的進一步延伸,人文性與科學性并重,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二、搜集材料
確定話題范圍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搜集材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指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以求學生的論點有充分的材料來做支撐,能做到言之有物、邏輯清晰、有理有據。
譬如涉及到王安石變法,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手段查找詳細的相關史實,這樣才能較全面、客觀地對其做出評價,從而理出與“盡吾志”的關系;對石鐘山的地形地貌考查,就要指導學生上網搜集一些相關圖片,圖文并茂地闡述自己的論點……
搜集材料并不是簡單的占有一些原始材料就可以,還必須按照自己的觀點對材料進行分析、運用,這樣才能成為有效的論證依據。
三、討論交流
“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增值”,材料搜集結束后,教師要留出一節課時間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討論的平臺。當代學生表現自我的意識較強,他們都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同學。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穎的課堂模式很受學生歡迎,各種觀點在陳述中、力辯中不斷完善和升華。
譬如話題“六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筆者的學生就提出了以下幾種觀點。
1. “弊在賂秦” (蘇洵《六國論》)。
2. 六國缺乏戰略意識“……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蘇轍《六國論》)
3. 六國滅于諸侯互相攻伐“……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弱肉者,視秦無異也。”(李楨《六國論》)
4.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其他諸侯國遠遠不及。
5. 秦國采取了正確的“遠交近攻”外交策略。
6. 當時由于秦國獎勵耕戰,士兵的斗志昂揚,作戰所向披靡。
7. 秦國改良了兵器,戰斗力大大增強。
學生在討論中切身體會到交流(尤其是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會自覺地樹立起交流意識、協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四、整合
以上幾個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把自己堅持的觀點整理成稿,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計算機水平較好的學生也可以嘗試將所整理的材料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如筆者的學生寫了《我看六國滅亡》《六國去矣》《秦長劍劈斬天下》《再論六國》等小論文,這些小論文有理有據、簡潔明快、形式新穎,內容更是豐富多彩。
總的來說,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整個過程是動態的、自由的、開放的。組織形式的新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快速獲取多種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