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A)—0017—01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若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需要具有積極的競爭意識和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尤其是應對挫折的能力。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學生對于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很多困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很難駕馭自己的情感,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相關理論是這樣解釋的:第一層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個人處于健康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他人關系和諧;另一層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的措施。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能發生矛盾沖突,它會對每個成員的情緒產生影響,使每個成員的心理活動隨課堂氣氛的改變而變化。有調查研究顯示,課堂教學中心理氣氛的優化可以起到愉悅和調節的作用,使集體的情緒處于適度的亢奮狀態,使每個成員在認知上相近,情緒上相融,心理上互動,課堂氣氛活躍。當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之時,其認知和思維能力會得到充分發揮和提高,學習效果得到最優化。
在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虛假的自我,這就說明在他們身上體現著某種“強制性”,這種“強制性”有兩種來源,一種來自家長,另一種來自老師。這種“強制性”一旦離開特定的環境便消失,于是就會呈現出真實的自我。如,學生不愛寫作文,家長硬給他報了寫作班,但離開寫作班之后,他仍然不愛寫作。這就說明特定的環境對人的心理有一種制約作用,或者說特定的環境能夠掩蓋人的真實心理活動。
學生中存在的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思索—— 如何使更多的學生將真實的自我表現出來,如何使他們的那種消極行為消失,這些問題促使我去探索“心理健康”這個課題。
第一,優化教學情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恐懼感,使他們對學習發生興趣。教育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這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十分關鍵。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拉近與學生的關系,營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他們擺脫陌生感和恐懼感,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發揮出個體的潛能。
第二,注意觀察,適時引導。如,當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遇到問題或個體與群體之間出現不協調的問題時,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在一次“貼膏藥”游戲中,“貼者”和“被貼者”發生了口角,影響了游戲的正常進行,但我并沒有批評他們,而是通過引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真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這樣,學生之間的矛盾解決了,也不會給他們留下積怨,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第三,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學習上,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所以建立一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熱愛、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他們。關心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和滿足他們的正當要求,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考慮,仔細回答。當他們在某件事情上成功時,要及時予以贊揚和鼓勵;當他們出現失誤時,要分析原因,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寬容,如鼓勵的話語、贊許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這樣就可以縮短教師和學生間的心理距離,相互產生親切感和依賴感。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就不難。
第四,創設情境,參與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習慣,讓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在快樂中可以消除心理障礙。另外,通過游戲可以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的精神。教學中運用游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集體跳長繩比賽、接力跑游戲等集體游戲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比賽中體驗到勝利的喜悅,這樣會消除個體的孤獨感。
第五,自我暗示法。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并結合練習進行心理訓練。如,在某種情況下感到信心不足時,進行積極有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勵,可以適當消除不良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