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音樂教學;音樂欣賞;意義;選材;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A)—0039—01
馬克思說:“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音樂的美感不能被學生所感受,那么,音樂教學也會黯然失色。因此,要想順利完成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任務,教師就不能不重視學生音樂欣賞這一問題。
一、意義
音樂欣賞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能力,并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生活的意識,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同時,音樂欣賞也是一種較好的益智方式,通過欣賞不同題材、風格的音樂作品,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的審美情趣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如,古箏曲《春江花月夜》、古琴曲《高山流水》等。作為音樂教師,有責任向學生多介紹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光輝的成就。
二、選材
選材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前提。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往往能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為學生播種下理想的種子。所以,教師在選材時應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音樂作品既要優美動聽,又能給學生一定的啟迪,能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從而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如,欣賞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草原美麗的風光,而且能夠從中學習兩個小主人公熱愛集體、一心為公的高尚品德,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真摯的愛國情感。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音樂,也是音樂欣賞內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上去高山望平川》等花兒作品,其歌詞寓意深刻,旋律高亢、自由舒緩,富有西北地方特色。通過欣賞這些本地區的優秀作品,學生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由于音樂不像圖畫、文字那樣直觀、具體,而中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能力也比較差,所以,教師在選材時,應該選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音樂作品;作品內容不應太復雜;音樂形象應生動具體,這樣學生在欣賞時才能比較容易感受到音樂形象,知道音樂在表達什么;最好多選一些標題性音樂。如,可選擇欣賞芭蕾舞劇選曲《四小天鵝舞曲》,學生眼前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幅四只小天鵝歡快起舞的場景,這樣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三、方法
在音樂欣賞教學時,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完整、全面地去理解音樂內容。
1. 聽:音樂欣賞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聽來實現的。要想讓學生理解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教師首先要強調學生多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獲得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從而把學生帶進樂曲的意境,感受樂曲的情趣。如,欣賞管弦樂曲《動物狂歡節——獅子》,弦樂與兩架鋼琴營造出由弱到強的音樂效果,引出弦樂的曲調,低音半音進行強有力的和弦模仿出萬獸之王的咆哮。學生通過聽音樂,腦海里就立刻出現了百獸之王——獅子的種種威武神態。在反復欣賞過程中,學生仿佛感受到了整個動物狂歡節中各種動物的表情和動作,以及狂歡節的熱鬧氣氛。
2. 想:如,在欣賞舞劇音樂《魚美人——水草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想象在美麗神奇的海底住著純潔、善良的魚美人,魚美人時常穿梭于輕輕舞動的水草之間。讓學生一邊想象,一邊聆聽美妙的音樂,從中感受魚美人嫻雅的氣質、優美的身姿。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3. 做: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在學生音樂欣賞過程中,讓學生或教師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動作,這樣往往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如,在聽《搖籃曲》時,讓學生做一些拍小孩子入睡的動作,在欣賞《四小天鵝舞曲》時,教師可以隨著音樂做幾個芭蕾舞的基本動作。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