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聲樂教學;體會;運氣;發聲;胸腹式聯合呼吸支點式呼吸法;咬字;吐字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60—01
在初學聲樂時,學生往往都急于出聲音、追求大音量,少不了亂唱一氣。那樣,容易損傷聲帶,使聲音發啞,影響聲樂作品的表現力。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下面筆者談一些自身的體會。
在初學聲樂時,學生還不太會運用氣息,就盲目地大聲喊叫,難免會對聲帶及咽喉等器官造成傷害。因此,學生一定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冒進,應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筆者先就歌唱中的運氣發聲談點認識。
學會運氣,是歌唱學習的基礎。所謂運氣,有兩個過程,一是吸氣,二是呼氣。吸氣講究平穩、均勻、自然、無聲,只有這樣吸氣,才能保證吸氣過程安全、有效;呼氣除了要求平穩、均勻、自然之外,更要講究盡量減少氣息的散失。吸氣、呼氣與吐字密切相關,所以,吸氣、呼氣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發聲的質量。就拿發“a”(漢語拼音)音的過程來說:學生先要進行吸氣,這個過程,要盡量充分、自然,接著打開喉頭,舌頭平放抵下唇,呼氣并發“a”。人們平時的呼吸活動是自然的、本能的,而在聲樂演唱中的呼吸則是要隨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情緒的變化加以調節,呼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歌唱的音準、音色、力度、速度等。
正確的、有利于歌唱的呼吸習慣是要經過學習和培養的。在此,筆者介紹兩種呼吸方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和“支點式呼吸法”。
一、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1. 緩吸緩呼。學生在練習時,胸脯先自然挺起,腹部下意識放松并外推,然后,口、鼻同時吸氣,將空氣徐徐吸入,此時的感受同打開窗戶,呼吸撲面而來的新鮮空氣時一樣。最后,按照發聲的需要,緩緩地呼氣。如,練習“福”的發音過程,口、鼻同時打開,充分地緩緩吸氣,兩肋以及腹部隨吸氣外推,完成吸氣過程。接著,緩緩地呼出吸入的氣息。可以借助吹一本平放著的書來檢查呼氣是否均勻、平穩。如果呼氣平穩,平放著的書頁處于平穩抖動狀態,反之則容易翻頁。
2. 快吸快呼。快吸快呼容易找到較深的呼吸,堅持練習還能改掉淺呼吸的毛病。為了能夠較容易地體會快吸快呼的身體感受,學生可以注意觀察三伏天狗喘氣的狀態,也可以伴隨著“嗨喲”的快速更替進行發聲練習。這時,要注意腹部和腰部的感受。
3. 快吸緩呼。快吸即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口、鼻同時把氣吸入肺葉下部并減少氣息的散失,然后,緩緩地呼氣。快吸緩呼的身體感受同登高后的呼吸狀態。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是目前比較科學、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正確、熟練地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對于加強歌曲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感染力,都有很大的益處。
二、支點式呼吸法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提醒學生聲音要“豎起來”。筆者認為,聲音“豎起來”就是呼吸要有支點,要使聲音集中、處在高位置上;氣沉丹田,三腔一體,在人體內形成一個通暢的氣息通道。那么怎樣的呼吸才算是有支點的呢?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郎培爾弟說:“為了證實發音時呼吸過程的氣息消耗是正確的,建議學生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嘴前,如果火焰在聲音發出時并不搖晃,即可證實氣息是逐漸釋放出來的……那么就可說明呼吸是完全正確的。”
在聲樂教學當中,我們經常還會聽到“字正腔圓”的說法。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如何做到“字正腔圓”的問題。
要做到“字正月腔圓”,必須先說咬字練習,首先,用口腔自然打開的母音來找位置、找感覺。如,“lu”等。其次,是開口母音練習,做到開口母音從撮口開始,如,“mu—mou—a”等,聲音要保持平淡、柔和,避免尖銳,身體各部位要保持放松,如,“I—a”,要豎起來唱,不要唱尖,要有彈性,最后再過度到對“mi”、“i”等母音的訓練。學會吐字,是表達歌曲內容的關鍵。吐字太松,別人聽不清楚,吐字太緊,則表達的感情生硬,不親切。所以,吐字要清晰、飽滿、松緊適度, 整個感覺與朗誦相同。
這樣由淺入深、規范地進行咬字和吐字練習,對于增強聲樂作品的表現力是非常有益的。咬字清晰自然,吐字圓潤,才能唱好一首聲樂作品,從而達到“字正”的效果,再配以良好的氣息,“字正腔圓”將會給作品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