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個性化作文;
寫作知識;寫作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8(A)—0027—01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傳授寫作知識、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常常忽略學生的個性和主體地位,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生學得不靈活,用得也機械呆板。而現在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又往往只強調個性化寫作,忽略了寫作基礎知識的教授,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筆者認為,教師在重視學生的個性和主體地位,實行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寫作知識、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教學,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訓練。
2003年出版的《高中課程標準》對高中作文教學目標提出了以下要求:“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自此,個性化作文成了中學作文教學的熱點話題,成了許多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主題,關于個性化作文的教學理論,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即便如此,缺少個性仍然是當前中學生作文共同的軟肋,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不敢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怕閱卷老師不喜歡;二是學生對生活缺乏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面對現狀,中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在實踐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習慣。
個性化作文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各種媒體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豐富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收獲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個性化的素材積累、個性化的習作構思,這樣學生個個愿寫、樂寫,就能寫出一篇篇個性化的好作文。
當然,在實踐作文個性化教學的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習寫作知識、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有人認為“文無定法”,但是實踐證明:“文無定法亦有法”,“大體須有,定體則無”。 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范式,都缺少不了體裁、主題、結構等基本要素,這些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就是文章的共性,是成文的基礎,是需要教師認真教授,學生認真學習的。
想寫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只有寫作知識和寫作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傳授學生一些實用的寫作技巧。傳授寫作技巧,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指導學生掌握這些寫作技巧并最終內化為切實的寫作能力。如果單純依靠知識性的寫作知識或寫作技巧,而不去實踐,要寫出好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夢筆生花”。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謂“行萬里路”,所謂“躬行”,就是指要深入生活,熟悉人和事物,了解人和事物。只有深入生活,熟悉并了解人和事物之后,才可不受面壁虛構之苦,也才能積累下豐富的寫作經驗。
魯迅先生說的好:“文章應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這固然是他的謙虛之詞,但“多看和練習”確實是值得汲取的好經驗。
“多看”有兩個意思。一是說學生應該多觀察,留心周圍的人和事物。見多才能識廣,而見識越豐富,認識也會越深刻,有此基礎才能寫出好文章來。有些人和事物光觀察還不行,還得進一步去親近,去了解。二是說學生要多讀書。多讀書,既可開拓眼界,又可尋求借鑒,吸取他人之長。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說明了讀書與寫作的關系。
“練習”就是要要求學生經常提筆寫作,要求學生不怕寫,勤于寫,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從前有人問歐陽修,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他明確回答:“無它術,唯勤書而多為之,自工。”多讀與勤寫都是需要的,但相較之下勤寫更為重要。“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己之功夫,其益相去遠也。”因此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加強練習,否則便會眼高手低,只能紙上談兵。
總之,教師要以科學的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并幫助學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少走彎路,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方法和技巧,寫出主題明確、結構合理、語言精彩、個性十足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