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數字;
鮮活;生活實際;
意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
(2010)08(A)—0043—02
1、2、3、4……這些簡單的阿拉伯數字,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司空見慣的。它們撐起了數學的天空,奠定了很多學科的基礎,在語文的領域里也大放異彩。但是,對不同學科里的數字,學生的態度卻大相徑庭。數學中的每一個數字,學生都謹而慎之地對待,每一個諸如小數點之類的細節都絕不含糊;而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數字,卻根本無此“殊遇”,多數情況下,都是被一讀帶過,忽略不究。
語文中的數字真的是無足輕重,不用細細去琢磨、品味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認為,數字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語言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活學活用也能有力地促進與提升我們的語文能力。
那么,我們在語文課堂中如何使數字“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字在語文中的重要性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使數字“活”起來
“列數字”是很常見的一種寫作方法,為了更清楚、詳實地描述事物的特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很多文章中會出現大量的數字說明。可是,這些數字根本不能真正地打動10歲左右的小學生,因為他們并不能通過數字真正感知到數量的多少。數字在生活經驗還極為缺乏的孩子眼里,原本就是抽象、冷冰冰、完全陌生、不易被具體感知的。或者說,列在那里的數字只是僵硬地存在著,并沒有在孩子眼中、心中“活”起來,數字與數量之間還橫亙著一道鴻溝。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們在這道鴻溝上搭起溝通與融會的橋梁。
案例一:《秦兵馬俑》中寫道: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半足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
師:8000個!多么龐大的一支隊伍啊。
(學生也慨嘆著,但并不由衷,甚至有些不以為然)
師:大家想想,咱們做早操時,操場上站滿了同學,看起來人多不多呢?
生:多,看起來黑壓壓的一片呢!
師:可是咱們學校不過才有1400余名同學而已。
生:兵馬俑是咱們學校人數的5倍多啊!
生:天哪!那么多,真是規模宏大!
生:那得有多大的俑坑才能容下這么多兵馬俑啊?
師:俑坑共有19120平方米。
生:老師,咱們操場有多大?
師:咱們操場長約100米,寬約50米,你們算算吧。
生:操場約有5000平方米。
生:那就是說,三個俑坑差不多有咱們4個操場大了,好大呀!
生:哇噻!多么宏大的杰作!多么驚人的奇跡啊!
“8000個”、“19120平方米”這些抽象的無法引起學生共鳴的數字,在和學生身邊事物作比較的瞬間,一下子清晰起來,鮮活起來,變成最易為感知的、似乎觸摸得到的場景走進學生心里。
二、挖掘數字背后的意蘊,使數字“活”起來
數字不僅僅是干巴巴的量的代表,它是有生命的,是包羅萬象的。它的背后是欲語還休的余味,是言近而意遠的蘊涵,是語言難以盡傳的五味雜陳。在文章的賞讀中,我們只有竭力引領學生去品味數字,挖掘出數字背后的意蘊,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感悟。
案例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中寫道: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光輝巨著——《史記》。
師:大家知道52萬字的篇幅究竟有多長?
(學生面面相覷,一臉茫然)
師:你們能否借助手中的語文書數數、算算、比比呢?
(學生們都行動起來了,本冊書共152頁,每頁約250字)
生:我們的語文書大約有38000多字。
生:52萬字的《史記》相當于14本這么厚的語文書。
生:14本!摞起來有這么厚呢!
生:那么多的字,怎么寫得完呢?
(學生們驚嘆著,比劃著,議論著)
師:是啊,這么多字,抄寫都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而司馬遷除了動筆寫之外,還要面對哪些繁重的工作?
生:讀史書,游歷民間,進行采訪,整理資料。
生:要構思語言,想好怎么寫。
師:13年啊,4700多個日日夜夜,司馬遷是怎樣度過的?
生:夜以繼日地工作。
生:廢寢忘食地工作。
師:13年的著書生涯中,有太多太多令人震撼的細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場景?
生:我仿佛看到夜已經很深了,司馬遷卻仍在油燈下佝僂著腰,奮筆疾書。他的眼中布滿了血絲。
生:我仿佛看到司馬遷為了查證史料去別人家借一本書,路上的行人對他指指戳戳,恥笑辱罵,他只好低著頭,匆匆前行。更可氣的是,有書的那家人居然不讓司馬遷進門,甚至故意對他冷嘲熱諷。
……
師:13年,52萬字,這些數字活生生地告訴我們,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
生:耗盡了司馬遷畢生的心血!
師:是司馬遷用——
生:生命寫成的!
“13年”、“52萬字”,僅僅只是時間和字數的顯示嗎?不!它是有血有肉的。在這堂課中,隨著師生對課文逐漸深入的挖掘、品味,數字轉化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感人的場景。學生的感受因此而豐厚起來,從而真正走進了文本,真正理解了數字背后蘊涵著的司馬遷的艱辛、汗水和堅韌。
三、扮靚自己的文章,使數字“活”起來
寫作名家們大量使用數字,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品讀之后,我們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們舉一反三,也將列數字的寫法實踐到自己的習作中來,扮靚自己的文章。
如,王新宇同學四年級時,在作文中描述其身高不足1米5的媽媽時寫道:“我的媽媽個子很矮,只有2米多高……”,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孩子有引用數字的意識,這是難能可貴的,但可惜的是,他沒能合理地使用數字,反而使之成了一大敗筆。鑒于此,培養孩子們巧妙、合理地活用數字便成了我們習作指導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在描述的基礎上,拓展思路,先想想此情此景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可以為我們所用,來修飾文章;再想想數字的哪種出現形式更為合適,或精確,或夸張,或虛指;最后思考這個數字是否能準確地傳情達意,是否能盡顯文字所不能及的張力,這是我為了讓數字走進學生的文章而設置的“三部曲”。
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也盡量在作文中使用數字。
如,史亮在贊揚奧運精神時寫道:“多少心血與汗水才能鑄就蹦床項目上的那兩枚金牌啊!要知道,蹦床運動已在世界上開展了30多年,而中國蹦床隊起步僅僅10年!”5·12地震捐款后,白曉寫道:“王俊杰手中的100元的大鈔使我們震撼,而劉寶艷投入箱中的總共只有13元8角的那一大摞零零碎碎的毛票更讓我們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要知道,這個班里唯一來自山區的農民工的女兒得到零花錢的可能幾乎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