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目標實現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要求
普惠金融是指通過金融機構給窮人和低收入群體提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幫助挖掘窮人和低收入者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讓他們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和生產做出抉擇,最終依靠自身的能力擺脫貧困。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對金融機構的目標定位、運行機制、績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服務的主要目標客戶是窮人和低收入群體
窮人和低收入群體是目前仍然被排斥在正規金融渠道之外或者不被正規金融機構所重視的那部分群體,在總人口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不僅僅包括微型企業家,還包括更多的潛在客戶和更多的“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他們主要是收入低于貧困線標準的窮人和脆弱的非貧窮的人。這些潛在客戶的家庭數目可以肯定是巨大的,即使是在美國,仍然有超過5000萬人沒有銀行賬戶。我國截至2009年6月也還存在2945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可見享受不到金融服務的人群數額之大。
把窮人視為企業家,能夠充分挖掘他們的資源和能力
普惠制金融組相信窮人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現有的技能,自愿為他們提供無須抵押擔保的金融服務,指導他們投資,鼓勵他們儲蓄,幫助他們理財,為廣大沒有利用或者還沒有充分利用的人力資源創造自我就業的機會,使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普惠制金融組織相信只要為窮人提供金融服務,他們就可以充分的挖掘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能力等才能,主動向貧窮宣戰,為經濟增長貢獻一份力量,并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把普惠的理念傳播開去。
能夠滿足目標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
雖然不是所有的窮人都是企業家,但是所有的窮人的確需要和使用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因此普惠金融機構必須理解和滿足貧困的窮人和偏遠地區人口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同的客戶,其金融服務需求也不同,因此金融機構應能提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如提供當農民取得收獲時一個安全的儲蓄的地方;一個可靠的系統來接受退休老人所需要的退休金;一個安全的系統專門管理低薪階層的薪酬。但總的來說,窮人的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貸款、儲蓄、轉賬和保險服務等等。
主要強調機構的社會責任,并能長期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務
由于服務對象所具有的弱質性,因此普惠金融機構應以其社會功能為首要目標,包括提高家庭企業的生產能力、增加窮人收入、改善生活場所、增加就業機會等等。同時,普惠金融組織并不是短期的提供社會服務功能的組織,它必須能夠長久的維持下去,形成穩定的社會效應,在保持現有的社會績效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以不斷提高社會績效。
我國現有農村金融機構在實現普惠目標方面的缺陷
我國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合作金融、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郵政儲蓄、非政府組織等。各種農村金融機構在實現普惠目標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勢,但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仍然無法滿足貧困人口的信貸需求,其提供的金融服務仍然沒有惠及廣大的貧困人口。截至2007年底,以人均年純收入785元作為貧困線標準,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存量為4320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479萬人,低收入人口2841萬人。因此,建設減少貧困人口、保障其安穩生活所必要的基本金融服務渠道,不能忽視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在普惠目標實現方面所存在的本質上的缺陷,要根據以上普惠目標實現對農村金融組織所提出的要求,分析各農村金融組織向貧窮和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務的弱點。
合作金融
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合作金融,都因為弱勢群體,尤其是貧民信用力量薄弱,很難獲得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然而,合作金融產生的最初意愿是服務弱勢群體的,免受高利貸盤剝之苦,抗拒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好地解決自身融資困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合作金融正在不斷異化。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大部分合作金融機構開始把盈利作為主要目標,為了追求利潤而改變服務手段、服務質量和效率。如根據市場規則,選擇回報率高、有行業競爭力、收益穩定的金融產品,主要為大型企業和富裕地區提供服務。其服務對象開始出現偏移,主要服務于農村中上收入水平的客戶,即貸款的主要客戶是過了貧困線以上的人或者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我國農村信用社所服務的中高收入者占比是低收入者占比的21倍多,95.75%的低收入農戶主要通過非正式融資渠道獲得貸款, 并且大多數都是向親朋好友等個人借款。
商業性金融
商業性金融組織經營的主要目標在于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因而它們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財務績效,以及是否具有可觀的利潤作為組織發展的驅動力,因此會出現犧牲社會業績以改善財務業績的情況。由于農村貧困地區有著固有的弱質性,投資具有高成本性、高風險性和低收益性,因此商業金融會傾向于少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近幾年,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離農村就是很好的證明,例如中國農業銀行2008年年底分支機構網點數為2.42萬個,僅為1995年網點數的36%,減少了60%以上。由于規模上的不對稱,即使實行很高的利率,商業化金融組織也不愿涉足為窮人提供金融服務。我國當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商業金融融資“三農”或者更加貧困的弱勢群體的現象,大多是因為企業高層的個人價值觀,或者為了爭取政府或立法的信賴與支持,或者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當該融資業務與利潤存在沖突時,社會目標總是會讓位于利潤最大化,放棄“三農”或者更加弱勢的群體,轉向大企業或者收益率高的客戶。
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不完全以盈利為經營目標,遵行強調社會效益的原則,主要投資于由于經濟的、社會的原因造成本身收益較低、難以依靠市場機制獲得資金的產業部門和企業。這似乎有利于普惠目標的實現,但其業務的開展取決于國家的產業政策,而不是主動的承擔起社會責任。在行政壓力下,政策性金融業務開展中道德風險問題易于出現,往往偏重服務的規模,而忽略服務的質量,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且政策性金融融資對象和范圍必須是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重點扶植發展的產業和企業,發放中長期資金為主,并不適應弱勢群體對于資金的需求。此外,政策性金融由于有政府的介入,很容易讓農民誤認為這是一種財政贈與資金,是無須償還的,不僅對窮人發展生產的潛力開發不大,也容易形成不良貸款。
郵政儲蓄
傳統的郵政儲蓄作為單一的儲蓄銀行,被認為是“抽血機”,導致嚴重的農村資金外流。為改善這一狀況,2003年郵儲開始自主運用資金,至2006年12月,郵儲返還農村的資金已經達到了1200億元,占到郵儲自主運用資金的18%,但郵儲仍沒有建立長效的資金回流機制,其性質和功能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不愿更多地介入效益低、風險大的弱勢地區和弱勢農民,從而將一部分小額存貸款人排斥在外。
非政府組織
在國際上,非政府組織以社會目標作為驅動,是世界小額信貸的真正先驅,填補了因銀行未能有效地為窮人服務留下的空白地帶。雖然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在小額信貸發展的道路上也起著明顯的先鋒帶頭作用,但由于其過多地依賴外部捐贈,導致金融產品模仿性較大,特別是規模較小的非政府小額信貸機構。我國的非政府小額信貸機構主要是模仿鄉村銀行模式的小額信貸,缺乏金融產品創新。此外,非政府組織傾力于覆蓋更貧窮或更偏遠的客戶,能夠為他們提供短期內所需要的金融服務,但是為這些客戶提供服務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時間,導致非政府組織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社會績效。為了不再完全依賴捐贈者,尋求發展的可持續性,當前的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的農村金融組織一樣,呈現出商業化的趨勢。
可見,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在實現普惠目標時,一方面由于受到組織自身的業務范圍或者種類的限制,無法滿足弱勢群體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或者即使能夠滿足窮人短期的金融服務需求,也無法根據窮人的發展提供相適應的長期金融服務,形成長久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各組織的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在兩目標之間,根據主流的經濟人假設的市場經濟理論,組織將更加的趨向于經濟目標,會更加強調和重視財務效益,忽視對窮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務。為了克服這些因素,更好地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佳的金融服務,推進普惠目標的實現,有必要構建一種以社會效益為目標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形式。
社會型金融企業構建的設想
社會型金融企業的概念
社會型金融企業是按照實現普惠金融目標對組織提出的要求而量身打造的、專門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滿足他們獨特的金融需求,并以改善窮人的福利、強調窮人福利最大化為目標,追求持久的社會效益的一種新型金融組織形式。社會型金融企業重點提倡的就是要將社會效益排在首位。每個人都是經濟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經濟理論給人的慣性思維就是經濟主體、個人都是要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很容易讓世人誤以為人性是一元的,似乎獲取物質利益和金錢回報已經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普遍傳輸著一種物質財富至高無上的理念,漸漸的忽略掉人們應有的其他更高層面的理想和追求。其實人性是多元化的,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還追求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精神上的享受。特別是在物質上已經極大豐富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目標的追求成為許多企業家、社會賢達人士的最大精神享受。社會型金融企業就是將社會效益作為出發點,不再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全心全意為窮人提供服務。要相信信貸是賦予每個人的權力,相信窮人是值得信賴的客戶,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財富,改善生活。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創建的鄉村銀行專門服務于貧困群體,主要是農村貧困婦女,為他們提供存款、貸款、保險等業務,至2004年,已有1180多個營業所,服務于孟加拉國60個地區的81187個村,有310萬貸款客戶,7萬個客戶中心。他的鄉村銀行模式被很多個國家的項目所模仿或借鑒。然而尤納斯在創建鄉村銀行時根本就沒有想過會產生如此大的經濟效益,單純只是想要幫助窮人從高利貸的盤剝中脫離開來,只是一種道義上的扶助。鄉村銀行模式是以社會目標作為驅動力的成功的典型。
社會型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
投資者追求社會目標,而非利潤最大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社會型金融企業愿意主動地擔負起社會責任,其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有:有些公司會選擇撥發部分年盈余給社會型金融企業,既可以開發新的市場,也可以幫助窮人;各國援外部門、國際雙邊捐款機構、世界銀行、區域開發銀行和一些基金會等都可能投入到該類型的組織機構中;政府部門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基金發展該種組織;社會上所有愿意為減貧做貢獻的人都可以積極的投入到這個事業中來。投資者投資社會型金融企業,賺取利潤不是目的,而是從全局出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改善窮人的生活狀況和福利水平。投資者投入的資本經營所得的利潤不用于分配,而是用于擴大生產經營、繼續為窮人提供金融服務。總之,作為社會型金融企業的投資者,主要將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努力擴大金融覆蓋面,提高農民的收入,減少貧困。例如2009年3月,我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法國達能集團、孟加拉格萊珉信托銀行三方合作成立的“達能小額信貸基金”,達能集團為貧困地區提供2000萬元人民幣無息貸款實踐企業的社會目標,自覺地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明確地規定把企業利潤控制在很低的水平,讓社會從企業的經營業務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積極推進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來追求財務的可持續性。社會績效是目的,財務績效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橋梁。近幾年諸多商業銀行紛紛撤離農村金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三農”的支持,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擴張與供給約束矛盾成為制約“三農”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開發農村金融服務,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就有可能實現擴大覆蓋面、實現機構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社會福利的“三贏”。可以嘗試通過制度、技術創新和其他可行的操作方案,取得三目標的協同和均衡,如使用降低成本的信息系統、有效的知識培訓方法或者引進能吸引窮人參加的信貸技術。據此,社會型金融企業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提升貸款技術的信息化水平。支持科技開發和技術更新,利用農村手機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便捷的服務,努力降低操作成本。第二,針對農村的特點,圍繞客戶需要,設計適合農民的簡單易行的貸款流程,提高支付結算業務的便利度,提高信貸的靈活性、便捷性,努力降低信息搜尋、甄別以及監督貸款投向的成本。第三,設計面向弱勢群體的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此可以借鑒孟加拉的養老基金、借款人子女獎學金以及為赤貧者提供的特殊金融服務項目,滿足貧困者的金融需求。
確定合適的利率水平,既能使貧困人口承受得起又能覆蓋成本。社會型金融企業的利率水平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若利率太低,收益將不能覆蓋其經營成本,使其依靠補貼生存,不可持續發展。此外,貧困人口得到金融的機會也將逐漸減少,也會助長借款人將貸款視為一種捐贈,提高違約率。當前,拖欠率在50%及以上水平的利率補貼型的農村信貸項目在全世界比比皆是,包括印度的50%,孟加拉的71%,馬來西亞和尼泊爾的40%。若利率太高,窮人將難以承受。而堅持成本補償和取消補貼也會迫使普惠金融機構進一步拋棄農村地區的窮人,尤其是那些信貸成本和風險很高的窮人。如在拉美地區的普惠金融機構,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即使是身處低端市場的機構也能很快實現操作上的可持續性,但最終眾多的商業化普惠金融機構只愿為低端市場上較富裕的群體服務,而且有明顯向高端市場漂移的趨勢。因此,為避免普惠金融機構過度追逐經濟效益,實行過高的利率,在社會型金融企業發展過程中,有必要進行適度的補貼,但應努力把握尺度,確定合適的利率水平,既能讓貧困人口承受得起又有利于普惠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鼓勵社會型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促進社會績效的提高。社會型金融企業也會存在優勝劣汰,但選擇的標準不是以其盈利性,而主要是根據各機構的社會業績。因此,社會型金融企業若想長期生存,必須滿足投資者和客戶所期待的平均社會業績標準。如果社會業績低,則投資者和客戶都會選擇更高社會業績的社會型金融企業,因此必須進一步改進社會業績,以保持長久的優勢地位。
社會型金融企業是對其他企業組織形式的超越
社會型金融企業滿足了普惠金融目標對農村金融組織的要求,尤其是將社會責任作為重中之重的要求,超出了一般金融機構所承擔的積極社會責任。積極社會責任是指在不犧牲利潤的前提下,做出對消費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環境等的可持續發展有益的事。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企業正面的公眾形象,占據或追求更大的市場份額,爭取更大的收益。積極社會責任強調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潤最大化。而社會型金融企業理念強調的是以社會目標為主要的經營目標,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因而超越了積極社會責任。具體表現有三點:
一是行動的自主性和責任的自覺性。社會型金融企業明確了承擔社會責任是其經營的主要目標,即做到全面、公平的配置資金資源,盡可能的擴大其覆蓋面和客戶的滿足程度,為一切有勞動能力、創業能力、發展能力的貧困者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關注弱勢地區、弱勢群體、弱勢產業,重在提高社會總體福利。社會型金融企業是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對利潤并不強求。
二是人人具有平等金融權的價值觀念嵌入社會型金融企業的創新決策中。社會型金融企業的決策重視社會總體福利的改善,是在以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求為目標的基礎上,開發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有利于改變窮人的價值觀或改進整個農村金融體系的核心價值理念,通過采取主動性的行動,提供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影響顧客和參與者,改變農村金融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市場和產品的某些要素,從而使社會型金融企業由于掌握標準的“話語權”和“先行優勢”獲得超常的市場回報。社會型金融企業通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主動的引導市場參與者的偏好及行為,從而引導市場結構進行根本性的重建。
三是著重社會福利的帕累托優化過程。社會型金融企業通過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強調社會福利要盡可能實現最大化,社會發展要達到最佳的狀態。通過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相關利益主體各自的目標,使貧困者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整個過程是一個促進社會福利增加的過程。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