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經典
《論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美)羅納德·H·科斯著,羅君麗等譯,格致出版社2010年8月
這是科斯的文章合集,凝聚了科斯對主流經濟學的演化、性質、方法、邊界以及政府管制等問題的看法。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編“經濟學”,是作者的演講稿和學術研究文章。第二編“經濟學家”,則是對一些重要的經濟學家生平、經歷的考證。第一編開篇文章《生產的制度結構》,是科斯199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演說,也是理解作者經濟學思想的綱領性文章。
作者認為,其重要作品《企業的性質》的貢獻在于“把交易成本明確引入經濟學分析”,《社會成本問題》的創新之處則在于“用零交易成本的假定檢驗了產權”。作者進一步指出,經濟學分析的基本任務是獲得對生產制度結構運行的理解,為此就需要把交易成本納入分析,研究不同制度結構中經濟體系的運行狀況,并進而轉變思考經濟政策的方式。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加)卜正民著,劉彬譯,文匯出版社2010年8月
作者卜正民,是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也是史景遷之后最著名的國外漢學家之一,其歷史著作考證嚴謹,文字優美,敘述生動。本書中,作者循著出現在畫家維梅爾作品中的物件,通過奇妙的推演、考證,將遙遠的中國與荷蘭聯系起來,并追溯和描畫出17世紀全球化開始萌芽時的圖景。
維梅爾是17世紀著名的荷蘭畫家,其作品常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畫家一生大多住在荷蘭港口城市臺夫特,那里正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據點之一。因此,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物產,常會出現在維梅爾的畫作中,讓后世的人們從中窺探到大航海時代全球化貿易的縮影。
在維梅爾的一幅畫中,一位軍官的帽子用海貍毛皮做成。作者指出,當時的歐洲人,常用武器從美洲土著手中換取海貍毛皮,販賣獲利后繼續其探險之旅,包括尋找前往中國的新航線。
《每個人的政治》,趙汀陽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8月
本書是趙汀陽過去五年發表的代表性文章合集,關注的都是政治哲學領域的問題,而貫穿始終的主線,則是對“合作”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作者認為,人類永遠無法實現“最好的生活”,因為人類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這個矛盾表現在,要實現最好生活的目標,需要普遍的合作,但人性的根本缺陷,讓任何形式的普遍合作都無法達成。
作者的結論是,人的理性終究有限,所以試圖通過知識上的發現來徹底解決人類沖突與合作問題,將是徒勞的。人類要實現最好生活的目標,最終還是要求助于“道德”。
《城門開》,北島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9月
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末離開北京,移居國外。漂泊13年,因父親病重,重回故鄉,但眼前的北京全沒了記憶中的影子。作者的前半生,已隨被拆除的胡同、四合院、寺廟和藍天,一起消失了。
一邊是記憶中的故鄉,一邊是眼前的陌生城市,促成北島創作這本《城門開》。書名的含義在于,希望用文字,刻錄下記憶中的北京風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打開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
《不可思議的年代》,(美)喬舒亞·庫珀·雷默著,何帆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9月
本書是雷默反思美國國際戰略的作品。如今的世界,外表平靜但暗流涌動,危險往往來自難以想像的方面。作者說,“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恐怕都難以見到我們所渴望見到的‘和平降臨地球’。”并指出,我們已經不能再指望用傳統的方法和思維來解決國際問題,而是需要有創新的觀念和機制,必須在不可思議的地方,向不可思議的人們學習創新。
雷默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必須解放思想,找到源自本土并適應本土的新觀念、新機制。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