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法治的主線有四條。
第一條法治主線是人治和法治。從改革開放一開始鄧小平同志就特別注意這個問題。人治和法治的基本觀念有兩個:第一,我們不應該以人的變動來主導國家的命運。只有制度穩定,我們才可以保障黨和國家的政策不因人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人治和法治最關鍵的區別。一個國家的命運不應該由一個人來決定,而是應該由制度來決定,這個制度就是法律。第二,是人治和法治觀念的變化,就是黨和政府也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來活動。這句話的根本含義是制度和人的關系,制度應該在人之上,而不是在人之下。
現在從人治到法治,制度應當高于人,制度應該管著任何人。改革開放30年,這種觀念應該是改變過來了,我們能夠在30年內保持政局的穩定、政治的穩定,這個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條法治主線是國家和社會。以前國家干預過多,經濟完全由國家計劃,甚至老百姓的生活、教育、婚姻、生育等一切都是國家來干預。改革開放一個很大的變化,是給社會以更多自治的地位。社會要講自治,沒有國家干預的時候社會也有自己的職能。比如社會有經濟發展的職能、家庭婚姻的職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放權讓利,給企業更多的自主權。這個自主權是指,不是國家再來干預一切。其他方面也在給社會更大的自主權,包括教育、醫療等。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和社會是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基礎,強調國家就是強調專政的力量,國家靠強制力;強調社會就是更多強調社會公平。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律理念的轉變:過去法律就是國家強制的工具,現在法律是社會公平的工具。到底是強調國家強制還是強調社會公平,這是一個法律理念上的巨大轉變。
第三條法治主線是公權和私權。30年改革開放很重要的進步是私權的擴大,這個“私”包含三方面:私營企業、私人財產、私人權利。我們過去一切都是以國家為本;改革開放可以看到私人的作用很重要。私人的財富得不到增加、私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那這個國家也不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私營企業、私人財產、私人權利的擴大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紅線。
《物權法》就確定私人財產的保護和國家財產的保護一樣,這個理念形成并體現在法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連私人財產都保護不了,哪有什么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公民還有什么積極性?
我們還認識到私人財產保護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而與此同時,公權力必須受到限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一直是公權力絕對龐大,私權利絕對沒有地位,私人財產也沒有任何地位。所以說,從這點考慮法律,包括《物權法》、將來的《民法典》,權利保護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權利保護再說透了就是人權。私人權利包括民事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這就是人權,人權高于一切。我們的《行政訴訟法》設立民告官制度;我們的《物權法》保護私人財產權等都體現了這個機制。
公權力和私權利的沖突,這個問題不能夠視而不見,不能夠避而不談。公權力和私權利沖突在任何社會都會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有制約、監督公權力的機制,這樣一個社會才能夠完善。過去公權力過分龐大,必須給予必要的限制。
第四條法治主線是從法制到法治。從刀“制”到水“治”,這是改革開放30年法治的一個重大飛躍。講法律就必須要有制度保證,沒有制度不能叫法律,法律就是制度。
但現在看來,光有制度不行,制度仍然是人可以隨時改變的,況且制度也有好有壞,法律也有善法、惡法,這個大家都有認識。限制老百姓權利的可能是惡法。有的惡法并不涉及人,而是涉及經濟。如果經濟制度已經不能夠促使經濟發展,而是拖后了,這也是一個惡法。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從過去所說的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了,但法律還需要不斷地完善。
法制和法治的不同點在哪里呢?法制是制度,法治是理念,制度和理念是不一樣的。法治作為理念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保障人權,給予民眾更多的自由,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我想,在這些理念的進一步提出上,我們除了經濟制度的改革,還要有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及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陳夏紅整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本文選自該書第五卷“為法治吶喊”,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