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發出十年多,不但沒禁住,反而讓一次性泡沫餐盒占據了市場主導
一次性發泡餐盒(俗稱塑料泡沫餐盒)的命運,有可能發生新的戲劇性變化。
8月24日,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下稱中塑協)會長廖正品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家發改委最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征求意見稿)》中,原先被列入“應淘汰的落后產品目錄”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已經不再出現于名單中。“這份征求意見稿如果通過,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將可以正大光明地重返市場?!?/p>
6號令殺死一個產業?
曾是中塑協一次性食品發泡委員會理事長的謝文雄,可以說是中國發泡餐具業的元老:1993年,謝文雄等臺商最早把裝方便面的一次性發泡餐盒生產引入大陸。
但好景不長。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6號令:在全國范圍內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謝文雄的公司就此關門大吉。謝文雄認為,6號令引發了國內餐盒市場長達十年的混亂?!八鼩⑺懒艘粋€產業。”
1991年,謝文雄在北京成立了長泉包裝公司,專為方便面做配套一次性發泡餐盒——大陸最早的發泡餐盒企業,幾乎都是方便面的配套企業。
發泡餐具是一種塑料產品,技術源自日本,原料為聚苯乙烯,聚苯乙烯顆粒添加發泡劑,體積膨脹制成發泡板,即做成一次性發泡餐盒。
發泡餐具保溫性好,輕便便宜,帶動了快餐業的發展。1993年至1996年,華北地區的數家發泡餐盒企業全為外資。全國年產發泡餐具100億個。長泉公司僅做餐盒一年就獲利260多萬美元。
但隨之而來的白色污染問題也顯現出來。特別在鐵路客運系統,一次性發泡餐具大面積使用,鐵路沿線堆積的白色垃圾一度觸目驚心。
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負責人董金獅,當時在鐵道部勞動衛生研究所工作,他開玩笑說:“美國航天局可以拍到中國的兩個長城,其中一個就是鐵路上的白色長城,全是廢棄的餐盒?!?/p>
1991年,鐵道部開始了鐵路沿線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的研究,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措施率先在鐵路站車推行。
1998年的長江大水,真正改變了一次性發泡餐盒的命運。正在視察汛情的國務院領導得知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長江江面白色漂浮物最高處厚達1.5米,甚至封堵住了葛洲壩發電機組。
“不要讓白色污染跨世紀?!焙芸?,199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頒布實施《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要求在2000年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因環境污染嚴重而被列為落后產品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此后,北京、天津、哈爾濱、合肥、廣州、大連等城市都相繼頒布禁令,要求限期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推廣使用環保類型的產品。
但對6號令的爭議一直延續至今。
72歲的李沛生,曾先后任中國包裝總公司企業局局長、原國務院全國包裝改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他說,6號令出臺,并沒有征求發泡生產企業意見,也沒有征求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包裝改進辦公室、輕工聯合會及中國塑料協會意見,就發布了。
禁令一下,發泡餐盒企業只能停產。謝文雄記得,當年年審,企業所持營業執照,不允許再有發泡餐具四個字。更糟的是,他后來去銀行貸款都不行了。
此后,200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國家發改委令第40號)中,一次性發泡餐具繼續被列入淘汰類產品,并規定禁止投資、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發泡餐具。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劍波告訴《財經》記者,治理白色污染,主要渠道就是回收。從環境學角度來說,只要正?;厥?,發泡餐盒就是綠色產品,不產生其他污染。但由于發泡餐盒材質成本低,回收價值不高,影響了回收者的積極性,“以此毀掉一個產業,非常可惜?!?/p>
發泡餐具禁而不止
實際上,因為市場有很大的需求,6號令并沒有完全禁止住發泡餐盒的生產。謝文雄等發泡餐具外資企業全面撤退之時,內資企業迅速填補了市場真空。
董金獅說,1999年6號令頒布,發泡餐具市場處于“混戰”狀態。而2001年至2006年,非發泡餐盒開始和發泡餐盒“大打出手”。
非發泡替代產品主要是紙漿模塑、紙板、PP聚丙烯等各類標榜可降解的“環保餐盒”,但是工藝并不成熟。據張劍波介紹,有些標榜可降解餐盒,實際就是在塑料材料中加淀粉,這只能使一部分淀粉降解,真正的塑料并不容易降解。“時間長了碎了,就認為降解了。實際只不過變成碎片看不見,分子沒改變,對土壤破壞更大。”
還有一些“可降解餐盒”,大量使用滑石粉?!盎鄹稽c塑料組合,能降解,但是沒有回收價值。不耐壓不耐熱,還有害健康。”只因可降解符合產業政策,消費者誤以為是“環保產品”。
張劍波介紹,“實際上,一次性發泡產品是一個安全實用的好技術。”一次性發泡餐盒本身無毒無害,比紙餐盒干凈和環保,因為制造紙漿也費電,且污染嚴重。
有反對解禁者認為,發泡劑使用了氟利昂,而氟利昂破壞臭氧層。謝文雄解釋說,剛開始時,中國的發泡餐盒生產的確使用過氟利昂。但是到了1993年,已經改用丁烷、戊烷做發泡劑。
反對者擔心,一次性發泡餐盒在65℃以上使用,會釋放出單體致毒。還有人擔心這些釋放出的有機物會致癌。
對此,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唐賽珍認為,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因為聚苯乙烯的分子結構比較穩定,要將其解聚成單體,溫度必須在250℃以上。
造價便宜,是發泡餐盒長期屹立不倒的關鍵因素。紙漿模塑餐盒一個2角8分到3角,紙板涂膜餐盒一個4角到4角2分,PP聚丙烯2角多。而一個5克的發泡餐盒,造價僅僅4分8厘。
因為存在種種弊端,紙餐盒和秸稈餐盒在2005年前后基本退出市場。李沛生做過四次全國調查。2008年調查顯示,當年快餐盒總產量120億個,一次性發泡餐盒產量86億個,占70%。禁令發出十年多,發泡餐盒產量略減,但仍占據市場主導。
中塑協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呼吁為發泡餐盒正名。而反對解禁發泡餐盒的代表董金獅認為,國家制定政策不能輕易改變。
2009年7月,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委托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塑協,討論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提出的、建議修改6號令的提案。李沛生說,“討論會一致認為應該修改6號令,同時加強泡沫餐盒的回收管理?!?/p>
但9月2日,環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等12家環保NGO,聯合發表聲明:反對解禁一次性發泡餐盒?!拔覀冋J為,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有一個多方互動的過程,惟有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消費者群體、研究機構、公益組織等各方共同參與,才能找到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解決之道。政府在制定涉及民生問題的政策前,應該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不能被少部分專家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所左右?!?/p>
上海的“三分錢工程”
8月24日的發布會上,中塑協會長廖正品稱:中國對一次性餐盒應該實施循環理念,回收利用。6號令的出臺主要是因為白色污染?,F在人們環保意識提高了,鐵路提速封閉,沿線的白色污染問題已經大為減少。
發泡餐盒在日本和臺灣地區的成功經驗,都是回收利用。
事實上,1998年和1999年,北京和天津的發泡餐盒企業一度做過示范回收,當時北京設置了十幾個回收點,每天發動1000多人采集,每個采集人每月都有千余元收入。一年收到幾千噸餐盒,回收率達到百分之六七十。謝文雄說,那兩年,北京的市容市貌的確有了改觀;但6號令頒布后,這些努力也戛然而止。
至今仍在堅持的回收項目是上海的“三分錢工程”。在6號令出臺后,上海頒布了一個84號令——《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提出: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勵替代。
實際上,發泡餐盒在上海至今仍有生產。也有反對解禁者稱,上海和6號禁令對著干。84號令采取了誰生產誰負責的辦法。企業每生產一個發泡餐盒,要向上海市繳納3分錢。
3分錢的具體分配是:1分5厘給撿拾餐盒者。5厘錢補貼運輸費用,5厘錢返回成立的四個回收中心,5厘錢給處置工廠做補貼。
昆山一家塑料資源再生處理公司的總經理黃隆濱,參與了這個政策的論證。他介紹,上海在外灘、陸家嘴、機場、碼頭車站等劃出了禁區,具體到巷子,都有明確的禁止銷售使用地帶。上海的一次性發泡餐盒,都要貼一個綠色環保標簽才能銷售使用。沒有貼,就是非法。
回收由上海廢棄物管理處統籌,再送到廠里處理。此外,除昆山有一家處理公司以外,上海普陀區環衛局下有一家處理工廠,兩家形成競爭。
“‘三分錢工程’從2001年開始,到2007年效果很好?!秉S隆濱說,2008年到2009年是一個特殊時期,由于外地發泡餐盒沖擊上海市場,而且大量逃避“三分錢”處置費,上海部分本地企業被迫停工,跑到外地生產。2010年,這種情況有所改善,浙江和江蘇的發泡企業也有望被納入回收體系。
不過,仍有NGO人士認為,當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完善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收體系,存在現實操作難度,“解禁”意味著要在一些地方重新引入污染源,“白色污染”有加劇的可能,對此風險必須慎重評估。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輕工紡織處人士表示:“有關部門和一些專家確實提出了(取消禁令)相關意見,但到底能否通過,還要看最后正式公布的結果。在此之前,還不能說一次性發泡餐具已經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