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一:未來金融競爭核心是成本
【《財經》記者 謝小亮 實習記者 汪玉茜】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2318.HK,下稱平安集團)與深圳發展銀行(000001.SZ,下稱深發展)的并購意味著以保險起家的平安集團,得以實現業務重心向銀行金融遷移,平安金控集團架構下的綜合金融戰略也將實至名歸。近日,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兼副首席執行官孫建一接受了《財經》記者的專訪。
《財經》:控股深發展后,平安的綜合金融架構搭建完成。上世紀90年代,平安曾聘請麥肯錫做全面的戰略規劃方案,目前的發展情況和當初設計的方案有什么不同嗎?
孫建一:基本原則是按照麥肯錫的方案來的,但是沒想到平安能發展得這么快。當時麥肯錫給設計的模式,是各板塊內部分開,但并不是掛牌。
《財經》:平安的綜合金融戰略何時開始的?在政府強調分業經營時為何選擇堅持?
孫建一: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就基本在朝綜合金融這個目標去做。公司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就提出“百年老店”的口號。百年老店怎么走,如何堅持下去,我們覺得應該走綜合金融之路。但這個想法很快就有壓力了。當時政府強調分業經營,就是要把原來很大的金融板塊進行切割。但那時我們的戰略目標很明確,所以就堅持了。那個階段非常關鍵。平安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當時新機構不批,很多東西都不批準。這個階段至少持續三年時間。
《財經》:您認為未來金融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孫建一:以后金融的競爭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它們都可以復制。競爭核心是成本。成本是大概念,包括風險成本、經營成本。做綜合金融,就要考慮把綜合成本降下來。例如交叉銷售、區域網點、客戶群,都是可以互相利用、交叉使用的,可以把成本降下來。獲取每一個客戶都是需要成本的。平安做的“一個賬戶,一個客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可以把這方面的成本降下來。
《財經》:近年來,平安意圖將集團業務架構分為兩個模塊——產品和銷售,保險、銀行、投資各專業子公司為產品設計供應方,而壽險營銷團隊、產險團隊以及電銷、網銷等為渠道方,具體會怎么做?
孫建一:平安現在還在摸索中。現有的業務模型叫新渠道。渠道要成體系,最后要脫離集團,不局限于配合集團的日常管理,成為新的銷售渠道的研發和配置機構。因為治理結構的要求,集團不能包攬一切,一些功能要下放,因此,集團層面這兩年來都在進行人力精簡。
《財經網》博客
發展新三板:寄望制度變革突破
桂浩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
新三板的擴容及轉板正在積極規劃,新三板的推廣也在有效推進。雖然券商等中介機構對新三板都很重視,也有相應的技術準備,但總體還未取得明顯突破。問題的關鍵是受到制度的約束。
從新三板首個股票掛牌到現在已有幾年,但市場一直沒能真正活躍起來,市場功能的發揮十分有限。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因為制度不配套,或者說過多沿用了老三板的一些做法。大力發展新三板要對現行制度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基礎性制度不具備,那么即便擴容開始了,轉板機制推出來了,也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同,新三板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發揮作用也無從談起。如何突破新三板公司對股東人數及身份的限制,建立一套適合新三板實情的、有較高運行效率的交易系統,最為關鍵。
國企的邊界
鄭培敏: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常聽經濟學家們爭論“政府的邊界”,卻很少有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的另一個影子——“國企”的邊界問題。今天國企的繁榮、李榮融主任七年治理之成果,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全社會的福利(政府只是利益主體之一)有沒有形成“帕累托最優”?百姓作為客戶在享受國有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如電信、石化乃至房地產)和作為終極股東在享受國有資本增值后的社保方面,有沒有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改革開放30年后,沒有人認為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已經成熟、中國法制已經健全。在這樣有缺陷的企業生長環境下,國企的邊界是應該設在所有國家能辦的領域,還是應該退縮到所有民企能辦的領域之外?抑或是國企的邊界需要在制度、環境不成熟時來所謂拾遺補缺,盡量邊界最大化;而當某一天環境成熟時,國有資本再退居二線?
《財經網》消息
慎重介入收購加鉀案成共識
【《財經》記者 張啟安】“對必和必拓(BHP)收購加拿大薩省鉀礦(PCS),應密切關注,審慎對待,相關企業慎重介入。”在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召開的內部會議上,來自國家各部委、鉀肥生產貿易企業的負責人和學者,對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鉀肥案的態度形成上述共識。共識強調,立足國內鉀肥自主保障,堅持國產、境外、進口“三條腿”走路方針。
國美決戰:陳曉先贏一局
【《財經》實習記者 刁曉瓊 記者 饒智】9月28日,經過長達近四個小時的票數統計,國美接近81%的股東決定了大股東黃光裕與職業經理人陳曉的勝負,雙方共同提出的八項動議,黃光裕方五項動議最終僅一項如愿通過。股東特別大會雖不乏火藥味,但雙方和解的可能性亦凸顯。對此結果,大股東表示對一般授權被否感到欣慰,但對被否決議表示遺憾。而國美董事會在聲明中也盡量照顧大股東顏面,未顯大勝后的驕奢。
交銀總經理莫泰山離職
【《財經》實習記者 王娟】交銀施羅德基金9月28日晚間正式發布公告稱,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莫泰山于當日正式離職,同時交銀施羅德基金暫由副董事長雷賢達代為履行公司總經理職務。據悉,莫泰山很有可能加盟其昔日下屬、原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李旭利任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的私募基金公司上海重陽投資擔任CEO以及銷售總監職位。莫泰山的離職被稱作是公募基金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一次轉會。
上期本刊高關注度報道
(《財經網》上期本刊高關注度報道)
2010年9月24日-2010年10月7日
1模糊政治再難解決釣魚島問題
2封面文章:新疆維新
3法官之死與“法外反腐”
4萬達上市懸疑
5私募債破局
6減排荒誕劇背后
7釣魚島事件考驗中國外交智慧
8許宗衡案“官市”一角
9上海眼科“假藥”悖論
10財經特稿:人民幣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