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禮: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長期擔任美食評委,還寫了不少美食著作。現為法國美食會會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著有《海派飲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語》、《老饞游記》。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樂于網上烹飪,以食會友,自得其樂。
讀者朋友看到這期《食品與生活》時,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已經時間過半了。該屆世博會依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宗旨,處處體現綠色、環保、低碳的主旋律。
因為本屆世博會是在美食大國的東方美食大都會上海舉辦,餐飲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五大洲美食在此爭奇斗艷,各做各的生意,各有各的收獲。
一年之前,我們在這里憧憬世博;一年后,我們在這里思索上海餐飲后世博。那么,上海餐飲在2010世博會之后會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世博園區內眾多餐飲,五花八門,不但品種齊全,而且檔次各異,能夠覆蓋參觀人群各種需要。其中方便、價廉、美味的快餐和小吃比較受歡迎。如粽子、糕團、面條等,價格在人均15~30元的居多。此外,像浙江湖州的千張包等傳統小吃也很受歡迎。正宗的外國大菜也備受青睞,人均3000元的日本懷石料理,預訂也不乏其人。
這給我們一個啟發,只要安全、健康、美味,在上海這個餐飲大賣場,無論什么樣的美食,都會有它的追隨者。記得以前在上海的美式餐館吃飯時,曾有美國記者問我,看到美國的餐飲和美國的生活方式在上海大行其道,老先生害怕嗎?我說,如果害怕,你就不可能在這里遇見我了。當然,你也不用指望,天天在這里遇見我。我的大多數吃飯時間,會在我已經吃了60多年的上海菜館度過,這叫作“并行不悖”。這位在中國學中文的大胡子小伙聽不懂最后這個詞語。我告訴他,這就好比背個雙肩包,每天可以按照你的出行需要,在幾百條公交線路中任意換乘。有時也可乘乘地鐵,有時也可打打的,或者租個車自己開開。
不管這位小伙最終聽懂沒有,海派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當然還有可塑性。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笑迎各國各類各個檔次的餐飲,更不拒絕中國各地的美食。同時,也要依照上海人的口味來改造它。過去如此,現在眼界開闊了,今后更會如此。
也不必戴著悲觀的眼鏡看待上海菜。上海開埠160多年,近、現代的上海菜有了長足的發展。雖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改變,上海菜已經是比較成熟的風味特色菜。從世博會上各國、各地的游客對上海菜的喜愛來看,絕對不存在式微、沒落,而需要“重振雄風”。6月的一天晚上,我在世博園區外附近的一家餐館吃飯。店里不斷有人進來,看上去都像是參觀世博的各地游客。他們說,在排隊和參觀世博時,只想多看一些場館,顧不上吃飯,等到匆匆看完,才發現肚子很餓,趕緊在場外找地方吃飯。餐館老板說,自從世博會開幕以來,生意好得不得了,有時都有點招架不住。因此感到自己仿佛是世博餐飲的最大贏家。
低碳餐飲是方向
本屆世博會一個重要特點是低碳,甚至還有個倫敦零碳館。上海餐飲后世博,低碳肯定是大方向。
低碳餐飲似乎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地溝油”愈演愈烈,一是因為有人要(削價競銷的老板為了降低成本),二是因為有人“生產”(亂點菜,吃不了入泔水桶)。但是深層次的原因,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我們的飲食習慣是魚、肉都盡可能活殺,供應商只好將活的原料從產地運進城。為了“搶時間”,哪怕空運都要干,物流成本增加不算,垃圾就這樣產生了。為什么一定要“活殺”,因為怕食材是病死、瘟死的,這就同我們食監、食檢的制度和方法有關,同生產者、運輸者的誠信度有關。為什么多點菜?還不是講派頭,擺闊氣惹的禍!寧可一下子多點,也不愿不夠再添。吃剩的又不肯打包帶回家,怕人家說“小氣”。有的人即便打包,也羞答答地聲明“喂狗的”。別看日本人一小碟一小碟“小雞肚腸”,加起來并不少呀!只要營養夠了,肚子也飽了,就可以“見好就收”,何必“腦滿腸肥”?還有一個認知誤區是葷菜總比素菜有營養,其實不然,最近遇到一位久違的老同事,就給我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營養課。
低碳餐飲不能一蹴而就
蘇珊是我的老同事,當年報社的才女,如今是新加坡一家生物科技集團的董事長,在上海還有一家有機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此外,她還在上海開了一家“布達哈”有機素食餐廳。幾天之后,我坐在店里,品嘗了日式海苔山藥卷、素叉燒、黑椒燒素排等佳肴,當然全是素的,連牛奶和雞蛋也沒有。
蘇珊當然希望我馬上開始吃全素,并身體力行,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病體控訴高碳的危害。她說:每生產1千克肉類,就會排放出36.4千克二氧化碳,相當于開車出門3小時。全球造成酸雨氨的排放幾乎2/3來自牲畜。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51%來自養殖業,超過世界上所有汽車、卡車、船、飛機與火車的總排放量……她還在滔滔不絕地演講,我不得不打斷她:“我還知道,人的32顆牙齒中,28顆是吃素的,只有4顆犬齒可以撕肉。中國人所用的筷子像鳥喙,適宜吃谷物、干果、堅果、水果。動物也只能吃小魚、小蟲、小鳥、小獸。比起用刀(象牙)、叉(象爪)的民族更適合素食為主。但我不可能立地成佛,只能減碳,不可能零碳。”
幾天之后,在興國賓館一次宴會上,吃到一個“鵝肝白玉盞”,將鵝肝放在煨入味而挖洞的白蘿卜(當“盞”)中入烤箱烤成,這比煎鵝肝少油,也做到葷素搭配。還有一個“和牛酥”,將一小塊牛肉(和牛)低溫煮過,涂了燒汁包在一個酥皮胚子里烤成。似乎那么高級的宴席也開始講究低碳。
低碳是方向,卻不能一蹴而就。政府有關方面要重視,我們每個人恐怕都得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群策群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來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上海餐飲后世博,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們拭目以待,我們也積極參與,為的是不枉做一回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