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山西汾酒就獲得博覽會白酒品牌的一等獎。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白酒在內,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已蜚聲于世。
傳說很早以前,在奔騰的汾河岸邊,呂粱山腳下,有個紅杏簇擁的小村莊,名為“杏花塢”。杏花塢的人大都以釀酒為生,世代相傳。進村來,只見各家酒旗高掛,酒肆林立,生意興隆。每逢春日,柳絲婆娑,杏花吐艷,文人騷客云集杏花塢,都要到村中酒店吟詩作賦,買酒看花。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勞作、童叟無欺,獲得非常好的口碑。
一年冬天,從村外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道,直奔這家酒店。店主人見他衣不蔽體、渾身發抖,沒等他開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給他喝。那老道接過酒來,一口氣就喝干了。喝完,感激地點頭笑了笑,抬腳便走。店主人的兒子見那老道分文未給,十分惱火,便追上去討問酒錢。店主人忙將兒子拉回來說:“看他衣不蔽體,哪有錢付給我們?算了,讓他走吧!”
第二天,大雪繼續下個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忽聽門外有叩門聲,便開門望去,見一位“雪人”踉踉蹌蹌地闖了進來,仔細看才認出是昨天那個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吩咐老伴快去燙酒熱菜。過了一會兒,酒菜端了上來。老道顧不得多說,片刻就把兩大碗酒喝光了。吃罷酒菜,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連聲道謝,起身就出門了。
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氣喝了三大碗,終于玉山傾倒,爛醉如泥。店主人把他攙扶上炕,端湯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邊。老道醒來之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雙手攙他出了店門。經過門前水井時,老道問:“做酒就用這井里的水嗎?”點頭說:“是。”那老道酒氣上涌,隨著響亮的嗝聲,一股白色酒氣直沖井底,霎時就見井水涌動,美酒的香味從這口井中飄散而出,香飄十里。這口井里的水就變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
消息傳開后,人們紛紛趕來看看這口神井,品嘗這井中美酒。從此酒店隨著那老仙人而得名“醉仙居”,買酒的人慕名而來,絡繹不絕。
傳說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猶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著名的詩文書畫大師和醫學家傅山先生親筆題書的“得造花香”四個大字,如今仍鑲嵌在井邊的墻壁上。
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使汾酒美名天下;晚唐時期,唐代大詩人杜牧家喻戶曉的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讓杏花村汾酒飄香千家萬戶。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一書第九十六回的曲牌中,列舉當時全國知名酒類五十余種,其中推汾酒為首。
究竟汾酒是何時同世博結緣的呢?杏花村《申明亭酒泉記》云:“……巴拿馬賽會航海七萬里而遙,陳列其間冠絕島國,得邀金牌之獎。于是汾酒之名,不惟漸被于東西亞歐,并且暨訖于南北美洲矣。”《并州新報》以“佳釀之譽,宇內交馳,為國貨吐一口不平之氣”之醒題,向國人歡呼曰:“老白汾大放異彩于南北美洲,巴拿馬賽會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