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潔: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務外資企業。現定居美國,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職業女性成功轉換角色為全職媽媽,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飲食健康。對養育孩子頗有心得,是朋友們的“育兒寶典”。
醫生說奶粉可以把早產兒喂得很胖,卻無法增加嬰兒的抵抗力。生完小孩的72小時內,如果不逼母乳下來,可能就再也沒母乳了。嬰兒本身從娘胎里帶出來的抵抗力最多維持到嬰兒4個月大,4個月以后全靠媽媽的母乳來補足,否則各種病都會出現,何況我的小孩又早產。我當時才生完小孩一天,實在沒奶,而美國人不流行喝湯,他們就是給我不停喝牛奶和水。然后在醫院里不停地用大馬力的泵奶器泵奶,奶沒下來,皮膚周圍都弄得出血了,一滴滴地往下掉。老公看了心痛,和醫生說還是給小孩喝奶粉吧,醫生說只能先代了喝,如果人奶不在最初的72小時產生,我那體重不到4斤的小孩,4個月后身體就要開始有麻煩了。
沒辦法中,忽然想起上海家里老人說的一道河鯽魚發奶湯。
試一下吧。結果卻沒想到,前一天晚上喝完,第二天早上,胸口又痛又硬像兩塊大石頭,于是和老公說,我奶下來了。高興地和醫院馬上打電話說,小孩子當天就可以有母乳喝了,護士也感動地說:“媽媽真的是偉大。”不過,再偉大還是沒有那張古老的方子來得偉大。
那個老方子需要的材料有:新鮮河鯽魚一條,少量肉糜,一點點火腿末,半條白蘿卜切成絲(如果只是一般家里人飲用的話,蘿卜絲可以用洋蔥絲代替,但因為要喂奶,小孩喝了有洋蔥的奶水容易脹氣容易吐奶),一杯牛奶,一罐減油的清雞湯,兩大塊姜切片。也許很多人會問,為啥不用老母雞湯做底?因為才生完小孩的媽媽腸胃功能還沒有恢復,老母雞大多比較油,媽媽喝了容易拉肚子。中國人說產后有傷口,不要吃得過咸,所以用一點火腿代替湯里需要的鹽。美國人認為多鹽會吸收奶里的優質成分,不管是老中還是老美,都不建議多鹽。
肉糜調料后下油鍋爆香,馬上把魚和姜片一起下鍋,把一罐清雞湯倒入以完全蓋沒魚為好,大火燒開后改小火時把蘿卜絲倒入慢慢燉20分鐘。另外用面粉、油先在微波爐內加熱10秒調和后,加入一杯牛奶,再微波一下拌和,成為看上去是厚厚的奶漿水,再倒入有點沸騰的湯中。最后可以根據喜好加入米酒,雖然對產后驅寒功效很好,但很多人并不喜歡那米酒的味道。
之后我便成了超市買魚的常客,魚販也認識我了,并介紹我假如不想只是蘿卜絲的話,可以換木瓜味道也不錯。等身體機能恢復以后,可以加喝雞湯,但還是要少鹽。
要注意的是,哺乳期間有很多東西需要忌口,咖啡、茶、軟飲料,特別是運動飲料里的化學物質會吸收奶里的鈣,所以一定要避免。可以喝豆漿,但最好是自己家里做的,多喝水、牛奶,多吃雞蛋。
大概老人希望看見小孩一下子催胖的成果,所以常叫我把奶粉和母乳混合著給小孩晚上喝,我想想還是去問過醫生,才知道這樣的喂養方式嬰兒不容易消化,會吐奶,容易不小心吸到肺里去。而且一旦小孩吃飽了,母乳就喝得少了,抵抗力自然得到的就少。醫生說千萬不要這么做,完全沒好處。
我的大兒子堅持喂了14個月的母乳才開始叫停。當初沒有覺得他的身體是否特別好,或者特別不好,只是因為喂母乳的關系,母乳含的脂肪不多,所以人一直比較瘦,經常被其他人笑話。
大兒子到6歲時才經歷人生的第一次發高燒,去醫院叫醫生給他開抗生素。醫生說為啥沒看到他過往用抗生素的記錄,我說因為他沒發過燒。連醫生都感嘆說這個就是奶粉永遠無法代替的好處,而這個好處更可以延伸到小孩不會發生哮喘、耳朵發炎等問題。
幸運的是,三年后,我生下二兒子的兩個小時后,他已經喝到我的奶。比起當初生下大兒子時等奶下來的掙扎,二兒子要容易很多。而我也堅持給二兒子喂了一年多的母乳,以至這個出生時也只有3斤多的小嬰兒,一個月后就是個很結實的小孩。所以,所有要母乳喂養的媽媽,千萬不要放棄產后的黃金72小時。
這個社會大家都喜歡在寶馬車上哭泣,連小孩喝什么都可以比,A說喝三鹿奶,B說喝進口奶,某人更高級,喝牛初乳。其實你一句“我全職在家,就是喂母乳”,已經證明你的生活境遇比其他喝什么奶的媽媽要來得富有。更重要的是,你換來的是孩子健康身體的最佳基礎,是一生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