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路是條不張揚的美食街。不過,好吃的也就在瑞金路一路朝西,包括茂名路、陜西路、富民路,直至常熟路。東段似乎只有小打小鬧的,地方比較逼仄;西段才有幾家花園洋房,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處。至于瑞金路以東,只有大片綠茵掩映,沒聽說有什么“美食道場”。
這次朋友請客,說在巨鹿路168號,這門牌號碼有點意思,多少年以前,好像是中德醫(yī)院,后來做了某某大亨姨太太的公館。
按圖索驥找到了“慧公館”,很大的一幢花園洋房,景色挺不錯,望出去都是郁郁蔥蔥,屋內精心裝潢,可見主人品位和氣質與眾不同。朋友見我到了,招呼上菜,有位熟悉的老兄用紙扇一指左右,問道:“怎么樣?”我不由得點點頭:“如此秀色,自然可餐!”
喝過歡迎茶,嚼兩粒特意準備的堅果,先上來每人一小碗粥。莫道粥內無肴,卻是十分的有味。廣東的“開花粥”,略有點咸津津,和朋友四目相對,不約而同地報出:“咸豬骨粥”,應該是暖暖胃,洗洗腸的開胃粥。
叉燒是瘦叉燒,格外香,叉燒紅色絕對正點?!笆[油海蜇”,只覺香,不覺油,齒感也脆。
都市人如今啖湯怕油,“太極素菜羹”不僅色淡,而且味清,薺菜和筍丁都保持了原味。潮州的“太極護國菜”因為產生于逃難之中,雖然形似,同今天所食素菜羹比,畢竟不可同日而語?!暗鞍姿贰?,是現(xiàn)剝海蟹,用蛋白來燉,只有鹽、姜、酒(少許料酒),卻夠鮮甜,真如李漁所贊:“大味若淡”。
“紅燒海參”(疑似鮑汁所扒),鮮味十足(袁枚謂無味的海參要雞、肉兩汁紅煨之),齒感脆、糯俱全。
“玫瑰豉油雞”玫瑰指其玫瑰色,味道自是豉油所“激發(fā)”出來。又來了一口豆苗,絕嫩,咀嚼無障礙,也不油。“蟹肉燴面”,系由剛才所食之蟹肉燴成?!昂扇~飯”,炒過之后,包在荷葉里,故名。
又上了兩道小點心“鳳梨酥”和“菠蘿凍”,原料相同而烹法不同,好像也有點和而不同的意趣。不太甜,又很香,做手信也不錯!
公館菜其實是官府菜和民間菜的結合。幾十年前的上海,有錢有閑之人往往在自家的公館里養(yǎng)了一批廚子,不惜工本,仔細推敲,廚藝超常發(fā)揮。況且各公館之間還互相攀比,自然更上一層樓。后來遷都重慶,在那邊開了“轉轉會”,“前方吃緊,后方緊吃”。以至抗戰(zhàn)勝利回上海,一時開出好幾家“川揚幫”名館?!坝蓳P入川,川菜揚點”,正應了“食精則廚,廚精則館”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