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北壩上,九十年代初開始寫作,作品先后在《草原》、《詩歌報》、《詩神》、《詩刊》、《詩選刊》等發表,作品曾獲“詩神杯”一等獎。1996年-2006年中斷寫作經商,經商之余寫詩、飲酒、廣交詩友,現為民刊《鳳凰》主編。
有關葵花的續集
現在晚夏
我有宏大之錦金黃之色
覆蓋了六個鄉鎮
鄉民無一幸免被誘至遠郊
風逐一拂過他們的頭顱
風里有個葵花一樣的國度
在哪一枝上搖晃
有故土流年
有眼中向陽的政治邏輯
我是一大片流民
相較于緩慢而優雅的描寫
和早已遠去的春色
相較于相對論遺棄的愛情
流浪是一條暗河神發達的淚腺
當我們很深很深地憂傷
神總在身邊獨自抽泣
田間地頭
用來安放神遠去的火車
青春是一輛火車頭
而晚夏是通向遠方的一縷電
我知道它的秘密世界
我從事了三年農耕
做了三十年電工背著三十圈電線
我是第一個給綠葉通上高壓電的人
它有眾多炫目的臉龐一個電工為此悄悄自卑
我曾接通了一條河流和深空的星辰
每當夜晚來臨
一個有黃金色澤的夢境
像一隊波光頻閃的魚群又高又遠
它們每一個都那么小
好似自己身上的一片鱗
也曾接通了她和你
你有一只葵花的燈
而她在異地手撳著按鈕
不肯松動
六個鄉鎮太大它填滿了多半遼闊
且老拿樹影晃我
為了拿走身上的斑駁
為了所謂的光
我不止一次扭曲了身形
直到迷茫重現
人群中必有數種事物的擯棄者
他們開始迷醉于心靈史
迷醉于心靈的坦途和某一個小小
的山谷
之后就是我日常歌頌的平地
但我被壩上高高舉起
高處
原來也是我要表達的:平闊空
空里包裹的甜蜜蜂群白領鵲
它們的飛翔沒有尺度
只使空曠犯了一千次錯
但無悔像是我曾經默許過
我的意識和行為
好比故土和葵花
曾多次脫節我稱它為
游離
但旋即復合
仿佛命和運程
又仿佛金黃澄澄的花事
有一個大口徑的盤子盛放
大盤子有個刺眼的正午
向日葵有個懶洋洋的村莊
再重復一遍
葵花有個懶洋洋的正午
盤子有個刺眼的村莊
這好似人生顛三倒四
被季節排了序然后打亂
至此
人生有了底色有了金黃燦爛的命
這使我懷念幼年的夢想
在向日葵下度過童年的每一個正午
在向日葵下誦讀:葉子飛翔
蛐蛐請安靜去翻曬你的肚量
然后去翻躍一個泥濘的土丘
一個濕漉漉的夏天心事有多重
腳步就有多沉
一段土路一個塵世中的昨日
被正襟安放
仿佛昨日黃花
隔了一夜隔了一公里
三公里之外是外鄉清末
秀才有饑餓癥他不懂植物學
一手擰下向日葵的頭
終日進食它青澀的腦漿
他又前進了幾米在他看來
這無異于向上攀爬
那時遠郊
遠房親戚還不吝嗇
借給少年一袋種子
他看好少年的眼神金黃爛漫了一刻
此一時彼一時也
遠處的山脈是一成回憶
眼前的草場是我九成前世九重遼闊
哦
只有風才可以清空風的內心
只有大風才可以吹滅風里的一盞燈
吹滅我周身的葉子吹滅葉子身上的電
小電工在暗處學著神悄悄抽泣
只是想像里的深秋具有很大的臆測性
現在晚夏
回到我們的敘事
不宏大不金黃
毋寧死
不聲不響的鄉民
必是我死黨
草原隨筆(組詩)
道路兩邊的草場
那時我輕易地忽略了
分離之中的微苦
有時是一段歲月有時是一片草場
被我們疾馳的國道生硬隔開
仿佛前一個時刻還竊竊軟語
現在它們向著兩邊的慢坡
緩緩綠過去
并拱出那些欲言又止的無名花來
我以為
是陽光普遍地灑在道路兩邊
每個人都分得她該得的一部分
金黃的光或者光陰
花瓣上的蝴蝶
我正專注于蝴蝶的觸須
古老的芳香愈發幽深
從根部至莖葉
從去年到如今
一直沒停
樓上的佳人等你
電梯沒停
現在美人有如此好的心情
馬達一樣旋轉翅膀
它微小的噪音
吵醒了你這個心煩意亂的人
雨后
牽牛花有了醉意
為自己斟滿了一杯
卻敬給了微風
風有了醉意時
總要大吼一聲
它是從烏云的手里奪回樹梢
并奪回葉片上細小的亮斑
和金光閃閃的一大片下午時辰
山雀
清晨我仍在夢想
這些翅膀上的暗紋被霞光涂改
像草葉上的花斑被露水涂改
蒲公英的脈絡被身體里溢出的奶水涂改
八點它伸展了一下翅膀
我的夢想破滅
像霞光穿透了露珠
溫潤的水汽沖淡了蒲公英的奶汁
它撥了撥身體下面的新卵
九點一片清脆的鳥鳴蓋住了遠處的鐘聲
羊群
不要再形容她了
不要再比喻再描寫
如同四輪的運棉車隊
緩慢而勻速地行進
從未停下來過
停下來卸掉哪怕一個有瑕疵的詞
(選自張非新浪博客)
張非的詩,野性而又深沉,帶有質疑與不妥協的精神,他慣于抒寫身邊熟悉的那些人和事,像《他們(或鄉間人物志)》系列詩,有同情,但不廉價,有愛意,但不弱勢,這應該是詩歌寫作之大道。一直以來,詩人就對自己家鄉的那片大地投注了更多的筆墨,組詩《在錫林郭勒之南》即是佐證。他寫羊群,寫蝴蝶,寫山雀,寫草原上的花兒,都傾注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對那些個體之風物的抒寫,于當下的生態來說,更顯出一種自然之子的風骨。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