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千百年以來,大通河和湟水河孕育了這一地區(qū)輝煌而獨特的地域文化,“花兒”作為這一地區(qū)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為河湟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花兒”在河湟地區(qū)一直肩負著為勞苦大眾打發(fā)無聊時光、傾訴心聲、傳遞情愛、表達相思、激發(fā)美好憧憬的重要任務(wù)。有這樣一首“花兒”可用來佐證:“西天取經(jīng)的是唐僧,白龍馬馱經(jīng)著哩;留下‘少年’的孫悟空,給窮苦人寬心著哩”。取經(jīng)路上,有多少寂寞艱辛、艱難困苦自不必說,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種寂寞艱辛和艱難困苦絕非常人所能及,大概“斗戰(zhàn)圣佛”在一路上為了打發(fā)那種艱辛和寂寞,在荒山野嶺間把內(nèi)心的苦悶、相思、艱難以及一心想取回真經(jīng)的堅定決心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亂吼成幾句山鄉(xiāng)野曲,就成了今天“花兒”的雛形了吧。佛尤如此,人何以堪?當然先不說傳說對于今天我們追溯“花兒”的起源有多大的現(xiàn)實意義,單是從這里我們多少能看出一點,那就是——“花兒”是一種人佛共賞的地方民歌,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烈著人們生存的意志,鼓勵人們在不利和艱難中昂起倔強的頭顱。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花兒”,開始探究“花兒”的溯源,探究“花兒”在西北地區(qū)的文化多樣性和傳承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我們說“花兒”來自勞苦大眾,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勞動群眾當中,這一點是毋庸質(zhì)疑的。而恰恰是這個特殊的群體,決定了“花兒”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反映的生活現(xiàn)實。
從總體上說,“花兒”所表達的是勞苦大眾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所表現(xiàn)出的堅強、樂觀、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有“花兒”說“孟姜女哭倒了九里墻,墻根里哭出了范郎;沒吃沒喝的■難暢,有我時有你的盼望”。這首“花兒”的上闕講的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為抵御外敵入侵、鞏固江山社稷,廣征勞苦大眾大興土木,修筑萬里長城所造成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故事。范郎被征修長城,一去沒有了音訊,丟下了新婚的孟姜女,獨守空房,封建王朝的霸權(quán)統(tǒng)治活活打散了一對鴛鴦。冬至年關(guān),孟姜女等不回在邊關(guān)修筑長城的范郎,于是踏上了千里尋夫的漫漫征途。當她一直尋到長城,哭出的眼淚淌倒了九里長的城墻時,從里面出來的卻是范郎的尸體。下闕“沒吃沒喝的■難暢,有我時有你的盼望。”在人的生理需求受到極大的威脅,幾乎到了“沒吃沒喝”,已經(jīng)無法再活命的地步,這是怎樣的一種困境,又是怎樣的一種無奈。然而即便如此,仍然還在鼓勵著對方,給對方以美好的向往——“有我時有你的盼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人還有一口氣,只要有勤勞致富的勇氣,“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然而范郎冰涼的尸骨卻殘酷地擺在了孟姜女的眼前,山崩了,地裂了,面包會在哪里?牛奶會在哪里?“罵一聲黑心的賊秦王,你壞掉了八輩子天良!”在強大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平民百姓們的掙扎和反抗顯得那樣蒼白,即便是給一點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勵都來得那樣無奈,甚至無情。然而不管怎么說,在這首“花兒”里,“有我時有你的盼望”一句,依然給那年那月的那些人給了莫大的鼓勵和安慰,同時也給了今天讀這首“花兒”的我們莫大的鼓勵和安慰。他們在苦難面前不屈服,在壓迫和暴力面前沒有輕易低頭,雖然無奈,雖然未來渺茫,卻依然鼓勵著對方,彼此給予的勇氣和力量。這種不屈服、不認輸、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用一句蒼白的安慰和鼓勵來抵制封建壓迫的精神,正是千百年來中國廣大勞苦大眾的一種性格,正是這種性格創(chuàng)造了和創(chuàng)造著我們燦爛的文化,造就了悠悠五千年經(jīng)久不衰的華夏文明。
中國的勞苦大眾受壓迫的歷史一直延續(xù)到了新中國成立。解放前期,統(tǒng)治甘青寧的馬家王朝,給生活在河湟地區(qū)的勞苦大眾所帶來的壓迫和剝削,造成的凄慘歲月比起過去上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有過之而無不及。“馬步芳修下的樂家灣,拔走了心上的少年;哭下的眼淚和成的面,給吃糧人烙給的盤纏”。這首“花兒”以馬家軍強征暴斂、狂抓兵丁為背景,反映了當時被抓兵丁的妻子給即將去“吃糧”的丈夫烙盤纏時那種依依不舍、生離死別的情景。蔣家王朝土崩瓦解,盤踞在甘青寧的“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肆抓兵丁,聽說當時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都要被抓去當兵,企圖和人民解放軍在蘭州展開魚死網(wǎng)破之爭。“花兒”中那個為丈夫烙盤纏的女人,一邊和面,一邊流淚,幾乎用眼淚和成了烙盤纏的面團。哭泣有什么用呢,“吃糧人”依然還得去“吃糧”,拔兵人別家,在不可扭轉(zhuǎn)的歷史趨勢下,這一別生有幾許,死有幾許?然而在那個年代,婦女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幾乎沒有任何反抗強權(quán)的力量,只能把不滿、極度的不情愿、揪心的掛念、生離死別的酸楚、活割了心頭肉的痛苦流成兩道淚行,揉進面里,揉進烙給丈夫的盤纏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依依不舍和生離死別的酸楚依然是對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一種反抗,只是這種反抗顯得更無助、更無奈、更蒼白,對不可預(yù)測的未來充滿了恐懼。
“雄雞報曉烏云開,紅太陽山頭上上來,康莊大道共產(chǎn)黨開,好不過改革開放的時代。”歷史的演變所帶來的是勞動群眾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生活實際的改變,進而改變的是“花兒”所反映的思想精髓。解除了幾千年封建枷鎖禁錮的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大道上昂首闊步,繼往開來,用類似于這樣極富有生命力的“花兒”來表達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是勞苦大眾心窩窩里的白牡丹。千百年以來,她用最樸實的辭藻講述著勞苦大眾最樸實的思想意識,記載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印記,把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模式活脫脫地傳承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