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間文學 ,從產生的那天起,就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融為一體,滲透到了彝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土生土長,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又以它特有的口頭流傳形式,經過世代彝族人民群眾的加工,使其凝練與升華,從而膾炙人口。許多民間文學,可說是家喻戶曉,充滿了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鮮明的愛憎,同時也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詼諧和智慧。
彝族民間文學大致可以分為人物傳說文學、風物傳說文學、史事傳說文學三類。它作為彝族民間文學的組成部分,具有可讀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它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做了通俗的解釋。它猶如歷史教科書,告誡人們勿忘過去,又似哲學大師對社會、人生進行著深刻的剖析,更似道德天平幫助人們識別真善美、假惡丑。所以,它具有多重社會功能。
一、教育功能
彝族民間文學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群眾基礎,是彝族勞動人民進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頭教科書。恩格斯在《德國民間故事書》一文中對民間文學的教育作用做了十分精確的評價,他說:“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愛。”恩格斯的這段話說明,民間文學在教育上具有巨大的力量。彝族民間傳說也不例外。
(一)教人熱愛勞動、追求美好理想
熱愛勞動、追求美好理想,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彝族民間文學中,這類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且—直以來總被彝族人民用以教育下一代。例如《護心帕的來歷》中說:從前開天辟地的女神拉則史希,智慧超人,她提出的問題,一般人都回答不上。如果有人把她難住了,她就送那人一件寶貴的禮物。有一天,她被一個聰明的媳婦難住了,于是就贈給她一個橢圓形的護心帕,護心帕上還有個銀牌牌,意思是保護她聰明、高尚的心靈。彝族婦女的護心帕和銀牌牌就這樣傳下來了。這個傳說表現了彝族人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德。
(二)教人明辨是非、識別善惡美丑
彝族人民愛憎分明、識別善惡、美丑都很有分寸。他們對待歷代的統治者,并非一味地反對嘲笑,而是有褒有貶。凡是歧視少數民族,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者,他們毫不留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凡是有卓越才能,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人,他們充滿激情地加以肯定和頌揚。例如《奢香的傳說》中的奢香,是個有智慧的女土司。她能文能武、善于帶兵、也善于繡花。她不僅嚴以律已,而且嚴格要求子女。又如流傳于云貴邊界的《龍土司的傳說》,贊揚龍土司之子心地善良,常為本民族著想。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雖然他們都是彝族人民的統治者,但他們心地善良,處處為自己的人民著想,同樣也受到彝族人民的愛戴。彝族的許多民間文學都能生動形象地幫助人們認清好壞善惡、分辨美丑、識別是非敵我,因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
(三)教人尊老愛幼
在四川的寧南縣流傳著一個《丟老人的習俗》,傳說:以前,彝族有一個習俗,一旦老人年邁體衰不能做事了,就由兒子用背籃把他背到山洞里扔掉,讓老人活活餓死凍死。一次,有家兒子按照這個習俗,把自己的老人放進背籃,背到山洞去。到了目的地,兒子看見山洞黑乎乎的,陰森可怕,不敢久留。趕緊把背籃和老人放在地上,轉身就走。這時,老人無力地說:“把背籃帶回去嘛!”兒子答到:“不要了!沒有用了!”老人說:“怎么沒有用呀,以后你老了,你兒子背你時還用得著。”兒子聽了這話呆呆地站了很久,又轉身把老人背回了家中。一直以來,彝族人民總是用這類文學傳說教育子女,要尊老愛幼。人們牢牢地遵循著這些道德規范去贍養父母、愛護晚輩。這是彝族人民純樸、善良的真實寫照,在彝族社會中,這種美德對民族性格及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歷史文化傳承功能
彝族的民間傳說文學,主要靠口耳相傳,保存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這些民間傳說文學,在千百年的口頭流傳中,打上了社會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烙印。它們從不同側面,反映著本民族的成長,遷徙和斗爭的歷史,同時還把本民族各時期的生產水平、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等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出來。
首先,彝族的民間傳說文學是歷史的產物。盡管時代久遠,且是口頭流傳并經過人民群眾的加工改造,但其所反映的基本“史實”是未變的,我們可以透過它去了解歷史及其變遷。如《竹核溫泉的傳說》,這則傳說中三條溫泉水龍,親密無間,為造福人類,它們只好各奔東西。這則傳說文學,包含著彝族人民熱愛自己鄉土的情感,同時解釋了溫泉這種自然現象的由來。又如《六月六為什么要獻包谷》這則傳說文學里,有個地方每年六月六都要下冰雹,造成莊稼欠收。于是,人們就在六月六這天拿著酒和包谷去祭龍,請龍莫下冰雹,保佑莊稼豐收。由于人類在形成初期,完全受著自然界的支配,往往懷著一種恐懼心理,便想方設法順從它,并希望得到幫助。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產生了自然崇拜,如對山、水、火、日、月、星的崇拜,對虎、狼、熊、蛇、鷹以及各種樹木的崇拜等。這些崇拜對象,都被附以美麗動人的傳說。這些傳說,成為了人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的佐證,其本身的傳承也就成為了傳承彝族歷史文化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彝族的民間文學寄托了人們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傾注了廣大彝族人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心。特別是為了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犧牲的英雄們,被彝族人民當作一種神的象征,被人們敬仰著、崇拜著。如彝族農民起義傳說《殺不死的普應春》。普應春是明朝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新平一帶農民起義的領袖。盡管這次起義被鎮壓下去了,普應春也被害,但彝族人民卻賦予他神奇的色彩,認為他是砍不傷、殺不死的神人。其有這樣一個片斷:官兵把普應春砍成碎片,這些碎片仍然說:“我普應春沒有死!”官兵膛目,又用大甑子蒸他的尸體,普應春在甄子里說:“你們把火加大一點,我還有點冷!”普應春成為彝族人民心目中不滅的英雄。他的事跡廣泛流傳于彝族人民當中,他的精神永遠銘記于人們心中,并成為一種神的形象影響著一代代的彝族人民。
從一般意義上講,教育歷來是各民族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本途徑。但是,由于彝族分布廣,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雖然彝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但這種文字的使用只局限于小范圍內,而非全民性使用。再加上沒有學校和任何形式的教育機構。所以民族歷史、倫理道德、生產知識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只能靠口耳相傳的形式來加以保存和傳播。所以彝族的許多民間傳說文學對本民族的歷史起著補充說明作用,有時又作為文化史的一部分被寫進本民族的歷史。因此,彝族的民間傳說文學既是保存本民族歷史的好載體,又是傳承彝族文化的最好媒介。
三、審美娛樂功能
我們知道,能流傳至今并為廣大彝族人民所熟知的民間傳說文學,都是經歷了長期的加工錘煉傳承,為人們樂于講述的傳說精品。在這些傳說里,蘊涵了人民群眾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與追求、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揚抑。
首先,彝族民間文學所表現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自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它們或者解釋自然現象,或者表現自然力之偉大,或者歌頌人對自然力的征服,或者揭示人生的真諦,或者反映社會的面貌。這些民間傳說以其豐富的內容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讓他們從中感悟人生、感悟社會、了解并認識自然。因此,彝族民間文學以豐富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審美娛樂素材,讓我們從民間文學中感受精神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境和心靈的凈化。例如:烏蒙山的傳說——烏蒙山下住著兩兄弟,分家時,哥哥強占了全部財產和土地。弟弟不僅什么也沒分著,而且還要靠砍柴賣錢奉養雙目失明的母親。他每次砍柴回來,途中總是把柴放在巖老虎頭上休息。一天,當他又把柴放在巖老虎頭上休息時,巖老虎問弟弟,為啥每天都要去砍柴?弟弟說了他的情況。巖老虎讓弟弟伸手在他肚子里去拿銀子,弟弟拿了一坨就回家了。從此弟弟的生活天天好起來。哥哥問清了情況后,第二天也跑去砍柴,也照樣把柴放在巖老虎頭上,巖老虎照樣讓哥哥在它的肚子里拿銀子。哥哥不停地拿了一坨又一坨,巖老虎氣得閉上了嘴,哥哥的手被巖老虎咬住了。這則傳說,巧妙地把社會生活濃縮在一個家庭里加以表現,它既歌頌了勤勞、善良、誠實、孝敬父母的美德,又批判了自私、貪婪和欺侮弱小的丑惡行徑。通過真善美與假惡丑在較量中取勝這一永恒的主題、樸素的情境,讓我們從中得到一些感悟,來重新審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洗滌靈魂的教育作用。
其次,彝族人民很早就意識到民間傳說文學的娛樂作用。在古代,彝族生活在山里,交通、信息閉塞,很少有文化生活。當他們一天的辛苦勞動結束之后,為了解除疲勞,便坐在火塘邊、樹陰下,用故事的形式講述過去,憧憬未來。在不知不覺中,人們的精神煥然一新,對明天充滿了希望。
這些民間傳說文學,情節簡單明了,因果關系明晰自然,無人工雕琢之痕,體現出質樸之美。民間傳說的語言具有鄉土氣息,讓人備感親切。閱讀欣賞它時,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感情會涌上心頭,使人產生身臨其境,與傳說中人物溶為一體之感。
四、文化傳播功能
彝族民間文學的起源、演變體現著古代彝族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這些作品成了彝族人民的寶貴財富和傳統文化遺產。幾千年來,它一直是彝族人民的精神食糧,是培育人們勤勞、勇敢、誠實、樸素等高尚品德和思想情操的教科書,它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彝族民間傳說文學作為優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傳播彝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馬纓花節的傳說》、《火把節的傳說》、《石林的傳說》等,已成了彝族地區的文化品牌,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彝族民間文學在現實社會中起到了橋梁紐帶的作用。許多民間文學中的人物已演變成了彝族文化的一種品牌,并被世界人民所認同。如:馬纓花女、阿詩瑪、葫蘆兄弟等,在各民族中傳播著,它們已成為彝族文化的代稱。
五、結語
彝族民間文學以其眾多的作品、神奇的內容和優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自古以來,人們傳頌它、閱讀它、欣賞它、研究它。在彝族民間文學的研究領域,前人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對于彝族民族文化的其他種類而言,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是不夠的,彝族民族文化的樣式正在逐步增加,社會功能也在逐步增加,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將更加廣泛深入。
參考文獻:
[1]揚繼中等編.楚雄彝族文學簡史﹙云南版﹚[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334.
[2]陶立波主編.民族民間文學理論基礎[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42.
[3]李力主編.彝族文學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21.
(作者簡介:殷子寶﹙1965-﹚男,云南永仁人,大學學歷,群眾文化館員,主要從事群文化輔導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