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向來強調以誠信為本。但在當代中國違背誠信準則的事情卻是越來越多,此起彼伏,以假冒偽劣產品冒充“名牌產品”、“優質產品”,借款不還還理直氣壯,交通肇事后逃避責任,學生考試作弊成風等。雖然上述事件的發生原因很多,但其足以說明中國人的誠信觀在當代受到了巨大沖擊。當代中國人還要不要誠信,以及應樹立什么樣的誠信觀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問題中的一大課題。
一、儒家誠信觀的內涵
孔子關于誠信的思想非常豐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輓,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在談到為政的道理時,特別強調信的重要性,無信不足以為政。
(二)治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里孔子將信提升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視其為治國最重要的要務,“民無信不立”,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則根本無法治國。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段論述亦強調了信對治國的重要性,要“敬事而信”。
(三)做人。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矣,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里孔子論述了信對做人的重要性,仁人應具有的五種品德中就有信,信是得到別人任用的重要條件。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在這里將信作為衡量君子言行的重要標準,言行一致是君子的重要品質。
(四)做事。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這里孔子將信作為一個人立身行事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忠信篤敬即使到了他國,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這段話是孔子在教育和告誡弟子做事要講信用,不要說大話,做不到的就不要答應別人。
(五)交友。孔子主張交友和待友也要講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樊遲問仁。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上述言語無一例外地表明交友和待友中信用的重要性。
(六)強調信要符合義的要求,要適宜于實際情況。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孔子認為符合義并適宜于實際情況的信才能夠反復實踐,否則不能算無信。這里孔子實際上提出里判斷信的標準,信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一概按約定辦,對不合義、不適宜實際的約定的違反不算不守信。孔子在信問題上的智慧由此體現出來。可以看到,孔子不是板起面孔讀死書的老學究,他的思想充滿著智慧的光芒。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對信也做了一系列論述。孟子說:“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將誠視為天之道,將思誠視為人之道,誠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孟子認為要通過反省反思等修身養性的方法達到的“誠”的精神境界,與自然之道的“誠”相統一。在評價信的標準上孟子同孔子是如出一轍。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與孔子不同的是孟子給信注入了善的內容,強調善與信的統一。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這實際上是孟子人行善理論在信用問題上的運用。
在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也都在孔孟誠信觀的基礎上主張誠信。例如荀子認為“養心莫善于誠”。又如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并列為“五常”,認為“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經過發展誠信逐漸滲透到中華民族道德意識的深層,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
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師對誠信的經典論述和豐富的思想匯集起來即形成儒家的誠信觀。
綜上可以看到,儒家的誠信觀是儒家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包含著孔孟之道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士大夫或仁人志士治國、為政、修身的重要標準,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的基本準則,也是評介一種社會風氣清明或污濁的標準之一。
二、儒家誠信觀的價值評判
儒家的誠信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半部《論語》即能治天下,已充分說明其重要價值。當代德育教育中已包含儒家誠信觀的諸多內容,國人已將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看待。在世界范圍內則激蕩著一股“儒學熱”,借鑒儒學思想更好地實施德育教育已成為國外德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向,在這股儒學熱潮中儒家的誠信觀也常常被推崇和運用。這些都說明了儒家誠信觀具有重要價值。
儒家誠信觀的價值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儒家誠信觀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儒家的“仁愛”、“道義”是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具有普適性、合理性,時代雖然變化,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在變化,但儒家有關誠信觀的思想卻依然適用,仍是衡量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風氣的基本尺度,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理想。中國美德由于性善的觀念占主導地位,強調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與“信”的品德。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的美德。
(二)儒家誠信觀推進了人高層次高目標的發展。人在社會生活中,總要發展自身,求得自身的不斷完善和進步。由于儒家誠信觀的提出和宣揚,使人們以其為發展的目標和衡量自身好壞優劣的尺度,這就促進了人向高層次高目標方向發展。中華民族眾多講誠信的仁人志士的出現,儒家誠信觀在其中的作用應該很大,確實功不可沒。
(三)儒家誠信觀造就了大量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都反映了儒家誠信觀的重要內容。儒家誠信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無數仁人志士的傳世作品無不滲透著儒家誠信觀的思想。
(四)儒家誠信觀已成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歷史學家陳寅格在談中國文化的定義時也論及了民族精神與氣節的關系,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煌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按陳寅恪先生的理解,“忠”、“信”這樣的理念是中華民族精神或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五)儒家誠信觀對中國歷代法制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商鞅變法時即從誠信始。中國歷代法制中均有對違反誠信的行為進行懲罰的規定。例如歷朝歷代的法律均視“欺君”為大罪,均規定有“詐騙”、“誣告”等罪行。另外“君無戲言”的說法也應是儒家誠信觀對君主的要求。
在中國社會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誠信作為一種高尚的價值取向為無數的士大夫和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實踐。經歷了數千年后的今天,儒家誠信觀仍不斷地為中國人所繼承、發揚,足見其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和長久普遍的價值。
三、儒家誠信觀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東方人的言行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甚至有不少學者大力倡導“儒教資本主義”、“儒教工業文明”、“復興儒學”。當然,正像歐洲“文藝復興”那樣,這種“復興”絕不是簡單地恢復傳統文化,而是在繼承、弘揚古代人文傳統的基礎上,醞釀創造人類更新、更高的文化。足見儒家誠信觀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歸納起來儒家誠信觀在當代的現實意義主要有:
(一)儒家誠信觀的經典理論是當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第71頁在談到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時,引用了《論語》中的“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一語。黨的十六大報告的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道德建設的重點就包括“誠實守信”;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就明確將“誠信”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之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體現誠信要求的內容。在當代需要對公民進行誠信教育,儒家誠信觀的經典理論可以為當代德育教育提供寶貴資料。
(二)儒家的誠信理論可用來培育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人向來講誠信,對于簽署和加入的國際公約中國能堅決予以執行。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2007年1月14日就美國駐希臘使館遇襲事件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時,又一次明確指出在軍品貿易方面,中國一向采取嚴肅和負責任的態度,遵守國際法的有關規定,一直堅持只同主權國家進行軍品合作。中華民族的誠信品質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外國人愿意到中國來投資做生意的已越來越多即是例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信用制度在當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得到了普遍建立,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誠信是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柱。無誠信則無信用制度。據《上海證券報》2007年1月10日登載,央行正與勞動保障部、建設部、質檢總局、稅務總局、海關和最高人民法院積極配合,未來計劃將企業質量信息、欠稅、欠繳社會養老保險費用和勞動工資、法院判決未執行等信息,以及個人參加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繳納電信費用信息納入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儒家的誠信觀能夠配合我國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建立,促進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我們可以進一步運用和發揚儒家的誠信理論來培育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三)儒家的誠信理論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和諧社會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實際上也包含著對儒家誠信觀繼承和發揚的時代要求。如前所述,儒家誠信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揚它自然會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儒家的誠信理論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誠信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2004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發展文化的目的是:“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發展。人的素質的內容中自然包括誠信的品質。如何建構當代人的誠信品質?我們可以從儒家的誠信觀中找到有益的養分。
(五)儒家誠信觀能夠促進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我國的許多法律都涉及誠信問題。例如《行政許可法》中規定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民法通則》與《合同法》中規定的誠信原則、《刑法》中規定的詐騙罪、侵占罪、招搖撞騙罪、合同詐騙罪、貸款詐騙罪、偷稅罪、走私罪等均涉及誠信問題。誠信問題解決得好,無疑會促進上述法律的貫徹執行,儒家的誠信觀的弘揚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益處由此可見。
(六)儒家誠信觀能夠為中國企業的健康長足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對外貿易法》、《刑法》等法律均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提出誠信的要求。“顧客是上帝”、“誠信經營,以誠為本”等有關誠信的理念已滲透到中國大部分企業的經營戰略和企業文化中。中國眾多成功的大企業在起步和成長過程中無一例外都重視誠信。中國企業要進一步發展,離不開誠信理念和思想。借鑒儒家誠信觀以確立誠信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弘揚包含誠信的企業文化,就顯得特別重要。儒家誠信觀可為中國企業的健康長足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作者簡介:張宏民,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張明學,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社會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