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培養創新人才是新世紀的呼喚,是歷史賦予教育的重任。
教學中應如何依據學科特點,找出創新教育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我認為固然要從宏觀上把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要領,更應該注意從細節著手。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細節的操作:
一、以“奇”入境激發創新內驅力
創新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內驅力,它對人的創造行為起著導向、激勵和強化的作用。成就動機是學生創新的動力源泉。有成就動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毅力,富于挑戰性。
好奇、探索是少年天性所在,高明的老師不要把結論過早告訴學生,而是利用好奇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得成功。讓學生在答對一個問題、完成好一次作業、取得一個較好的學習成績中獲得滿足感,體驗出快樂,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從問、思、疑起步夯實創新基礎
“創新”是引導學生去模擬、分析原科學家的實踐經過,通過觀察、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發現“新”的現象和呈現此類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引導他們對已有的結論性成果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而促使他們去尋求語文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
(1)鼓勵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是問號”,我國古人也曾經說過“學起于思,思緣于疑”。老師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對學生提出的觀點不要急于下結論,應主動接納學生的錯誤與失敗,幫助學生了解錯在哪里,讓學生在關心和支持的氛圍中,不斷獲得學習機會。同時,對敢于設想創新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2)激勵質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師要善于激發和捕捉學生的創新“火花”,鼓勵學生探索,發表獨特的見解,不迷信“標準答案”,保護創新欲望,開發創新潛能。
心理學理論認為:“創造過程是一個自我控制的自發的釋放過程,適宜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條件是要實現和保障學生的心理環境。”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動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輸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
三、注重激發想象豐滿創新羽翼
愛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現代心理學認為,想象力是否豐富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的高低,創造性想象常常是人類創造性活動的先導。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想象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言文字本身的豐富內涵為學生的想象增添了飛翔的翅膀。語文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途徑,它的目標是有益于人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把名篇精品作為例子,讓學生自己閱讀、欣賞、評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培養發散思維授創新之“漁”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學習策略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我們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要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還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策略。
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中學語文教材引入了一些沒有定論的材料,這有助于學生拓寬思路,開展獨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進行評價,提醒學生注意分析這些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多重思考規律,多層次地認識結論,力圖提出新觀點、新看法。字串
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于我們教師的神圣使命。如何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起來,并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境界,最佳的組合方案應該是在傳授給孩子“雙基”的同時,盡量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營造有利于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良好“生態”環境,以促進素質教育全面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