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館博物館作為專業的博物館,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延伸,是讓觀眾了解圖書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但由于圖書館人的疏忽,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博物館。為此,筆者提出自己的設想建議,從圖書館博物館的定位、資料搜集、研究、展覽、服務等方面入手,做好扎扎實實的基礎工作,才能建設好圖書館博物館。
【關鍵詞】圖書館;博物館;建設
圖書館博物館,是一種專業的博物館,是以圖書館的產生成長、發展演繹、文獻收藏、圖書利用為內容,向觀眾系統介紹圖書館發展史,從而闡述圖書館在傳播文化、陶冶情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地位,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進一步延伸,不能簡單地將它與一般博物館相提并論,僅僅停留在圖書文物保護、博物館展覽這個層面上。
遺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習慣成自然,在許多圖書館人的心目中,博物館建設一般都是歸口文物部門參與管理的工作,那么圖書館博物館建設也就理所當然的劃歸文物部門負責,自己就不必去湊這個熱鬧了;也可能是圖書館人忙于瑣碎的日常事務,沒有時間來考慮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問題;也可能是因為資金經費的缺乏,有些圖書館雖然已經意識到加強圖書館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性,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作罷;——總而言之,盡管現在如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濕地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的建設如火如荼,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思,但始終沒有見到專家學者大聲疾呼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的聲音,因而也就談不上如何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的問題,更不可能出現圖書館博物館矗立在某地、供觀眾參觀學習的事實新聞。
縱覽我國圖書館的歷史發展,可謂源遠流長。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國家圖書館的存在,稱“盟府”、“故府”,掌管圖書的官員為柱下史,據說道家創始人老子就曾任此職,“守藏室之史”。兩漢時期,先由宰相蕭何蓋石渠閣等藏書樓,后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等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秘府”、“秘閣”成了皇家藏書樓的別稱。魏晉南北朝時,設秘書郎、秘書監等官職,負責管理藏書工作。唐置秘書省,選虞世南、顏師古等鴻儒碩學出任秘書省官員,廣購天下圖書,充實藏書量。宋設崇文院、秘書閣,專作官家藏書之地,收藏文獻書畫,社會上也出現一些私人藏書家,據說宋敏求曾藏書三萬卷,讀者可以隨便借閱,其性質與現代的圖書館閱覽室有些相似。元、明、清以后,國家藏書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元朝先有宏文院,后有藝林庫,明朝宮廷內建有文淵閣,清朝有文瀾閣等七大藏書樓,聞名遐邇的《四庫全書》就分別藏在這些藏書樓中。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江蘇總督端方創立江南圖書館,對外開放,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圖書館性質。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圖書館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圖書館數量急劇增加,已經形成國家、省、縣(市)、鄉鎮圖書館(室)的圖書館服務網絡,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不可靡滅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我國公民道德教育、文化權益保護力度的加大,國家從宏觀的政策角度,制定了保證公益性圖書館正常經營、開放的法規條例,也從微觀的具體工作入手,增加國家財政對圖書館事業的投入,大大加強了對圖書館事業的支持和扶持,為人民群眾實現基本的文化權益,提供了直接而又相對全面的文化服務。圖書館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接受終身教育的理想場所,所起的潛移默化、凈化心靈作用,也越來越被社會重視。回顧圖書館的發展過程、發現存在的問題、審視圖書館的未來趨勢,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的重要性、必要性,也越來越被圖書館人所認識,逐漸成為圖書館開拓創新的工作新任務。
雖然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的迫切性越來越被圖書館人所熟知,但這并不意味著全國各地都可以一哄而上,隨隨便便投點錢、做個規劃,就可以開始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相反,圖書館人必須在充分認清自身優勢,利用現有各種資源,辨證剖析內在缺陷的基礎上,才可以得出建造圖書館博物館與否的結論。一些貌似合理但實質上是錯誤的思想,如認為圖書館的本職工作就是服務讀者,建不建圖書館博物館沒有關系;如圖書館博物館就是珍貴文獻的收集、展覽,簡單的將圖書館博物館等同于文獻資料庫;再如隨便找幾間房子,陳列、展覽反映一些本館工作開展、文獻收藏內容等等,都將是阻礙圖書館博物館建設的不利因素。因此,要正確認識、并在實踐中切實履行職責,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工作,還需要審時度勢,認真分析,仔細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要對自己的圖書館有個正確的定位。建設圖書館博物館,依托的是現有的圖書館資源,既包括圖書館本身的歷史發展過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租用小平房到現在的現代化樓房,也涵蓋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從以前的人工登記、制作卡片到現在的電子掃描、磁卡辨讀,更反映圖書文獻的演變歷程,從自右往左的繁體文字讀物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簡體文本,從浩瀚繁雜的二十四史到微縮的電子書籍。只要是與圖書館事業發展有關聯的內容,都可以成為圖書館博物館展覽的實物標本。但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圖書館建立的時間存在差異,收藏的圖書文獻質量有著高低,整體資源參差不齊,多的地方因為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名人輩出,人文迭興,早就建有圖書館,辦個小型的圖書館博物館綽綽有余。少的地方因為經濟相對落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行政建置不是今天并合到這個縣,就是明天可能單獨成建置,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圖書館資源,也在分分合合的行政區域調整過程中,被合并成另外地方的資源了,如磐安縣的文獻古籍,現在就收藏在東陽市的博物館內。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各地圖書館應該對自身的圖書館資源有著清醒的認識,分析一下有沒有可以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的客觀條件,作出實事求是的結論,絕不能因為趕時髦、湊熱鬧,不顧實際而瞎上圖書館博物館建設項目,最后落個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的結果,白白耗費地方有限的公共文化經費。
其次是圖書館資源的收集、整理工作。作為日常性的基礎工作,資料的收集、整理,上自政府各級部門關于圖書館建設的文件,下至本館采購的報刊雜志,一直是各個圖書館十分重視的工作內容。但隨著圖書館博物館建設工作的確定、開展,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必須系統化、專業化、重點化,不能繼續停留在原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水平上,應該有目的的重點選擇、挖掘與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有關的專題內容。如要反映地方人文薈萃、學者云集的專題,自然要用地方學者們撰寫的眾多著作來表達這個意思,而要匯集這些著作,不是平時有意識地向這些學者們公開征集,一下子是很難收齊的,更何況有些版本的著作是絕版了,市場上買不到了。再如敘述地方圖書館的發展史,不能脫離創始人、有杰出貢獻人物的介紹,也許這些人已經不在人世,但可以通過他們的子女、同事,回憶、追述他們對地方圖書館事業所作的貢獻。-------象這些看似平常、實質對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有著一定重大作用的工作,擱在平時資料搜集、整理的話,一般圖書館是不會去關心、注意這些事情的,各地比較關注的是現有館藏圖書資料的收集、整理。所以要建設圖書館博物館,除了要加強各類物質化的圖書館資源的征集、整理工作之外,還必須對于那些非紙質化的圖書館資源,如老圖書館人的工作經驗、社會履歷等等,有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安排,盡可能的多采訪、多收集,發掘藏在歷史表象后面的真相,做到寧多勿缺,有備無患。否則,到了真正要利用這些圖書館資源的時候,人已經不在了,資料已經損失了,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再次是圖書館資源的去偽存真、剔粗留細工作。如果是一般性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當然是越多越好,可以讓圖書館人、讀者去研讀、去判斷、去分析,確定材料的取舍。但牽涉到圖書館博物館建設的圖書館資源,圖書館人必須查證、確鑿材料的正確性,不能有貽誤后人的絲毫紕漏出現,否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舉辦的展覽有誤導觀眾之嫌疑,造成謬種流傳的惡果,因而從對觀眾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角度來說,圖書館資源的研究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如一般圖書館都會夸耀自己收藏的古籍是如何如何的珍貴,是國內孤本文獻,是所謂的鎮館之寶。圍繞這個主題,擁有這些古籍的圖書館必須了解這些古籍在歷史上的出版、發行情況,以及到目前為止的國內存儲量等相關信息。只有掌握了有關古籍的大量資料后,才可以進行有效的比較研究,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再如有些圖書館館名的題額,開始是正規的仿宋體,后來是某某書法家的手筆墨寶,再后來又換成某某領導的題字,頗有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味道,對普通觀眾來說沒有多大意義,但圖書館人應該弄明白這些變化的內在原因、具體過程等等不為常人所知的深層次的內容,是政治的因素,還是經濟的人為原因,因為歷史的存在是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不以人的喜惡愛好而改變,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往往會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只不過它是從圖書館這個角度表現出來而已。因此,對圖書館人來說,除了要平時加強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應該十分注重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與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有關的學術專題方面的探研工作,不能出現只顧著服務社會、卻忘了自己,出現所謂的燈下黑現象。研究自己,了解自己,就是為發展自己做準備、打基礎,也是更好地服務讀者、服務社會。這是唯物辨證法的兩個方面,不能截然對立。
第四是圖書館博物館展覽文稿的策劃、展覽的具體布置。任何一個博物館,展覽文稿的好壞、展覽布置的成功與否,直接檢驗著博物館的工作成績是否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影響著博物館在觀眾中、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觀眾反響強烈,說明展覽成功。反之,意味著展覽的失敗。圖書館博物館也不例外,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近”原則,融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于一體,有一個內容齊全、觀點明顯,圍繞圖書館的發展為中心,不同于一般博物館的展覽主題,盡可能將學術性、知識性的“陽春白雪”,通過各種展覽手段,轉化為下里巴人都能了解、掌握的知識要點。因而其設計的展覽文稿必須涵蓋本展覽的宗旨與目的、展覽的技術手段、具體的展覽文字說明,用形象簡潔的直觀表現形式,向觀眾闡述本展覽的內容所在,讓觀眾參觀了展覽以后多少有些收獲,從而達到潛移默化觀眾思想認識的目的。展覽的布置不能再停留在做幾個柜子、放幾件文物的低層次水平上,而是要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用電腦復原、三維視圖等科學技術,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參照現代裝修手法,通盤考慮燈光、周圍環境諸因素與展覽的有機聯系,在全面完成展覽任務布置的同時,要統籌兼顧展覽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營造一種既讓人接受知識、又不感覺死氣沉沉的說教氛圍,讓觀眾有著走出圖書館博物館后還想重來參觀的欲望,真正成為受觀眾歡迎的文化教育場所。如果圖書館博物館做到了這一點,說明舉辦的展覽是十分成功的。
最后是要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工作。與普通博物館相比,圖書館博物館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收藏的圖書館資源可以復制利用,可以直接為觀眾提供現場服務。一般博物館盡管隨著展覽理念的拓寬,也十分重視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功能,設置并增加一些觀眾可以直接操作的項目,如古陶瓷的制作、模擬考古現場等內容,但它不可能從展覽的陶瓷器上切割出一片給觀眾,讓他們帶回家去進行釉色成份的科研探索活動,它只是告訴觀眾一個簡單的研究結果,這些瓷器的釉色是由什么化學成份構成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是由銅錫合金按比例構成的,專家學者已經分析出兩者之間的具體比例,銅錫各占多少。而圖書館博物館則不同,觀眾在參觀展覽、親眼目睹孤本文獻的同時,要閱覽其相關內容,立馬可以在圖書館博物館的服務部門里,查閱到電子掃描技術制作的與原書一模一樣的電子書,或者用高科技制作的復制品。觀眾不僅可以觀賞圖書館收藏文獻孤本原貌,還可以通過高科技技術閱讀其相關內容,在滿足好奇感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接受了知識的傳播。讓觀眾接受知識,多學知識,提高文化素質,恰恰是圖書館工作的中心內容之一。圖書館博物館從引導觀眾參觀入手,喚起觀眾潛意識的閱讀心理,最后達到其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好圖書館博物館的展覽,吸引更多的觀眾去參觀,其實就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只不過其表現手法不同而已,一則是直截了當地提供圖書文獻,一則是用圖文并茂形式,引起觀眾共鳴,相對間接地提供服務。
總而言之,建設圖書館博物館,是件復雜而又繁瑣的系統工程,既要依靠圖書館人的不懈努力,積累點點滴滴有關圖書館方面的資料,又要符合博物館行業的技術規范,不能隨心所欲地瞎折騰,更要取得裝修裝潢工作的大力配合,用現代化的展覽技法,烘托出圖書館歷史發展的主題。作為圖書館人,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圖書館博物館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才能在思想上未雨綢繆,作好各種準備,才能在以后的建設過程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建設好真正意義的圖書館博物館。